□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郑年
7月19日9时30分,罗文佳踏上沉湖国际小镇永久会址屋顶,脚下是刚刚铺设完成的找平钢板,在烈日下反射着刺眼光芒,温度计显示现场温度为58.2℃。
罗文佳是誉城千里沉湖小镇项目部生产经理。位于蔡甸区桐湖办事处的沉湖国际小镇项目是武汉重点打造的文旅新地标。永久会址穹顶是一个“折纸飞鸟”造型。它的面积1.7万平方米、由26个不同折面构成,想把这个宏大艺术构想从图纸变为现实,就需要高精度的屋面施工。
19日,长江日报记者跟随罗文佳体验了一次“登顶”之路。
进入一楼会议大厅,记者看到,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工人们紧张地进行铝板安装、吊顶收尾。罗文佳在工人、设备和材料间穿梭,不时停下,指着某个细节与施工人员沟通。大厅里虽有遮阳,但依然闷热,他额头的汗珠密集滚落。
通往二层以上,有一个临时搭建的铁质楼梯,狭窄、陡峭;三楼通往四楼的狭窄通道,宽约70厘米,记者深弓着腰、手脚并用地攀爬;然后,继续弓着身,小心翼翼钻过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天窗,终于踏上屋顶平台,扑面而来的是毫无遮挡的灼热阳光和脚下钢板蒸腾而起的滚滚热浪。
此刻的屋顶,如同一个巨大的“铁板烧”。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东侧角落铺设最后一片找平钢板。10多个身影在强光下移动,安全帽下的脸庞通红,汗水浸透的工装紧贴在背上,又在高温下迅速蒸干,留下一圈圈白色的盐渍。
罗文佳快步走过去,不顾钢板灼人的温度,蹲下身仔细检查钢板结合处的平整度。
他的手指在滚烫的钢板边缘划过,突然停住:“老焦,这里!边角有点翘,赶紧处理一下!”
施工负责人焦荣誉闻声赶来,对这位生产经理的细致早已习以为常:“罗经理每天至少要在屋顶上跑四趟,比我们盯得还紧。”
钢板上的温度持续跳动,汗水流进眼睛,带来一阵刺痛,罗文佳用力眨眨眼,用袖子胡乱擦一下。
罗文佳内穿一件黑色的T恤衫,外穿蓝色帆布工服,脱掉工服,里面的衣服都湿透了。“外套是工作需要,可防止被紫外线晒伤,还避免被刮伤。”
“站久了,钢板隔着厚底劳保鞋都烫脚。”罗文佳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汗珠瞬间又冒了出来。
“时间太紧了!”罗文佳的声音带着紧迫感。距离9月30日交付节点只剩下72天。
他深知,这屋顶施工共有9道关键工序,从压型钢板、保温岩棉、找平钢板、防水层、降噪层到最终的钛锌板,每一层的质量都直接关系到建筑质量和独特的“飞鸟”造型能否完美呈现。
为了在高温天气下保障工人安全和工程进度,项目部制定了严密的施工方案:作业时间为5时至10时、16时至21时,错开午间最毒的日头。
10时整的哨声响起,罗文佳化身“监工”,态度坚决地将大家赶下去休息。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中暑了更耽误事!”他一边说,一边指挥后勤人员将冰镇的酸梅汤、切好的西瓜送到工人手中。藿香正气水、血压测量、劳保用品,这些防暑降温的细节,他每天都要过问。
回到项目部的短暂间隙,罗文佳手里的电话几乎没有停过。
日行4万步以上,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是他工作状态最真实的写照。自从2月3日进入工地,到现在已经167天,罗文佳只回家了6次。
罗文佳家住在光谷,开车往返需要3小时。遇到家中有重要的事,他都是晚上10时后开车回家,早上6时以前赶回工地。
这样的“烤验”苦不苦?望着远处已初具雏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飞鸟”,罗文佳眼神里透着坚毅:“看到它一天天‘长’起来,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还有72天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必须按时、保质,把这座‘飞鸟’稳稳地交给武汉,让它迎接今年11月1日在这里举行的武汉设计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