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依托都市圈辐射大别山

黄冈获千亿元央企资本重仓投资

    □ 通讯员熊庆萍 崔显峰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仲夏时节,海拔千米的罗田县九资河镇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变速机组正向岩层深处掘进。“电站核心地下厂房长186米、高61米,相当于15层高的商场,我们运用北斗定位、数字孪生技术,创新施工工艺,极大缩短了工期。”中国水电十四局施工经理周正强介绍,按照这个进度,第一台机组可以在2027年初建成、并网发电。“到时候仅一台机组运行1小时的发电量就可供4万户居民使用一天。”

    平坦原抽水蓄能电站是省“十四五”重大能源项目,由中国三峡集团子公司湖北能源集团投资94.08亿元建设,中国水电十四局施工。电站装机140万千瓦,年发电14.7亿千瓦时,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年纳税超2亿元。

    近年来,黄冈市锚定依托武汉都市圈辐射大别山的发展战略,已吸引25家央企、67个项目、1641亿元资本重仓投资。

    ■ 新能源项目集聚

    电站装机规模全省第一

    在黄冈与央企的合作项目中,新能源项目占比51.5%,电站装机规模891万千瓦,全省第一。

    “黄冈地处大别山南麓,拥有独特的风、光、山、水等自然资源,资源富矿是发展风电、光伏和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先决条件。”黄冈市国资委副主任李武说。

    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黄冈携手央企,全市共有8个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装机总规模620.3万千瓦。眼下,罗田平坦原、黄梅紫云山、团风魏家冲3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如火如荼,建成投运可再增加309.8万千瓦的装机规模。

    依托红安、麻城岗地以及黄梅、龙感湖湖区风力资源优势,黄冈正加快发展集中式风力发电,引进国家电投黄梅太白湖风电、大唐龙感湖风电、华润电力红安天明风电等项目。截至目前,黄冈风电装机规模达102万千瓦。

    除了追风,区域日照优势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也让央地携手加快逐日的步伐。中国电力和麻城能投公司共同投资71.6亿元,建设多能互补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光伏板上发电、板下发展特色农业。中国华电湖北公司推进的武穴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总投资87亿元,成为省“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此外,黄冈还先后引进黄州陈策楼90MW(兆瓦)农光互补、拓绿新能源浠水县一期300MW农(渔)光互补、中电建浠水160MW渔光互补、英山杨柳湾镇100MW农光互补等光伏项目。

    ■ 激活区位新势能

    加强合作拓宽物流通道

    黄冈地处武汉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中原城市群交会点,坐拥长江黄金水道213公里岸线,是中部承东启西的“黄金节点”。

    目前,由中铁大桥局与中交二航局联合承建的燕矶长江大桥正在抓紧建设。作为串接鄂州和黄冈沿江发展轴,对接花湖机场的重大交通项目,大桥建成后,黄冈主城区至花湖机场仅需15分钟,打通黄冈跨境物流新通道。

    由中铁十一局、铁四院联合体承建的武穴港区多式联运工程,是全国首个“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铁水联运项目,实现京九铁路与长江水道的“硬联通”。新建的6个5000吨级泊位和18.37公里疏港铁路专用线,使万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货物经铁路直抵港口后“零换装”入江。

    “我们的糯米粉经此转运,物流成本降20%!”河南黄国粮业负责人周子钞说。铁水联运不仅吸引豫东南地区每年千万吨货物经武穴中转,更通过“港口+腹地”联动,将开放触角延伸至大别山腹地及中原城市群。其“磁场效应”也吸引投资30亿元的船舶产业园、60亿元的G220过江通道、40亿元的铁水联运物流园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武穴。

    站在蕲春石鼓冲绿色建材基地,长江黄金水道尽收眼底。这个总投资140亿元的项目,是中电建新材料板块在华中地区的重要布点。“黄冈是长江经济带与武汉都市圈的交会点,在此布局,可辐射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提升绿色建材全国供应链韧性。”中电建集团华中投资负责人说。

    中船重工712所与黄冈的合作,宛如一颗技术火种,点燃了产业升级的引擎。712所将其先进的舰船电力推进技术引入,与合创重工携手研发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实现船舶环保和新能源利用的重大突破。该所的技术转化亦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黄冈播撒,船舶配套企业纷纷集聚,一条从燃料电池到整船制造的产业链逐步形成。

    招商局集团通过“前港—中区—后城”模式,在蕲春建设蕲春港长江码头,打造蕲春大健康产业园区和健康产业新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推动蕲春产业转型升级。

    中铁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和麻城共建的国内首条专业石材运输专线,不仅每年为企业节省25亿元运费,更打通了麻城石材产业升级的“任督二脉”,形成“矿山开采—铁路运输—港口中转—全球销售”的全链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