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王欣
7月28日午后,骄阳似火,在江夏区乌龙泉街道仙人山湾一处荒地,36米高的220千伏岳孙一回79号高压输电铁塔上,一场与时间、高温和高电压赛跑的“外科手术”正在进行。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带电作业班成员厉建昊身着密不透风的金属屏蔽服,为这条保障京广高铁运行的“能源大动脉”紧急消除设备隐患。
220千伏岳孙一回线路是京广高铁电力供应的重要保障线,堪称“电力生命线”。当前正值高温天气,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电网安全运行面临严峻考验。7月27日,国网武汉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分公司通过无人机精细化巡检,捕捉到79号高压输电铁塔一处耐张线夹的接点温度异常升高。“这处发热点如不及时得到处理,可能导致连接点被烧断,引发线路跳闸,甚至影响高铁正常运行。”该公司副总经理任广林解释。
此次需要带电处理的缺陷位于220千伏高压输电线上,其电压是家庭用电的1000倍。任广林说,在如此高的电压等级上带电作业,操作人员必须精确操作,容不得丝毫闪失,如同做外科手术。
7月28日下午1时30分,现场实测环境温度接近50℃,铁塔金属构件在烈日炙烤下变得烫手。带电作业工彭锋率先行动。他仔细穿戴好全套安全防护装备,系好双保险安全带,深吸一口气,开始攀爬铁塔。他踩着滚烫的爬钉,稳健地向上移动,汗水迅速浸湿内层工作服。约10分钟后,他抵达作业点附近的横担位置,在地面人员的配合下,将沉重的绝缘传递绳系牢、提升,并精确固定在预定位置。
与此同时,供电运检“主刀”厉建昊在班长李兆华的协助下,穿上特制的金属屏蔽服(均压服)。这套由细密金属丝编织而成的“金甲”能让作业人员在高压电场内达到等电位,有效屏蔽强电流。然而,在酷暑下,它隔绝空气流动,变成了一只密不透风的移动金属“蒸笼”。
“全副武装”完毕,厉建昊坐进绝缘吊篮,升至36米高空,悬停在220千伏高压输电线正下方。此刻,金属屏蔽服内的体感温度飙升至55℃以上,厉建昊全身立刻冒出汗水。他的目标十分明确——在发热的耐张线夹接点处加装一条特制的分流导线,分担过载电流,消除发热隐患。
厉建昊强忍着金属屏蔽服内令人眩晕的闷热和汗水不断流进眼睛的刺痛,开始实施“手术”。视线因汗水和热气反复模糊,他只能不时甩头或依靠眨眼来短暂恢复。他沉稳地拿起准备好的分流导线,精准地将其一端的一个线夹牢牢夹在耐张线夹接点附近的主导线上。把夹头装在主导线上后,他立刻用电动扳手紧固螺栓。每一个动作都精确到毫米,每一次发力都伴随着体能的消耗和高温的煎熬,厉建昊实施历时10分钟的等电位作业后,向工作负责人申请回到地面。
绝缘吊篮稳稳落地后,同事们迅速向厉建昊围拢。他脱下沉重的金属屏蔽服,里面的衣服被汗水彻底浸湿,紧紧贴在身上。
猛灌了几口盐水,擦掉满脸的汗水和盐渍,经过短暂休整的厉建昊和同事们整理好装备,奔赴下一个需要守护的电网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