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踩在白沙铺成的地板上,演员在前方不到1米的地方深情对望。《灯塔》在武汉演出了300多场,收获良好口碑,仅靠门票收入就实现盈利。
去年11月,剧场拆除原装置全面改造。沉浸式音乐剧《火焰》开演,反响依然良好。
将闲置资产改成剧场、舞台的,不只是老剧院,还有老商场。
霍月月是一位热爱动漫的“00后”,她最放松的时刻就是装扮成自己喜欢的角色,走进江汉路“X118”,身边同好围绕。
“X118”的前身是一个老商场。运营者将这里改造成动漫空间,装上全国最好的“随舞(指跟随音乐随机舞蹈)”舞台,把电梯口优质摊位改造成免费化妆间。
两年内,这里成为全国动漫品牌最多的“秀场”,今年1—5月的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元。
“老房子+文化”为啥成为一种“流量密码”?
脱口秀演员马光远给出自己的理解:沉浸文化,放松体验。
他比对了自己在全市开的多家剧场。“在老房子里看脱口秀的观众往往在开场前就会欢呼鼓掌;而开在商圈里的剧场,观众进入状态的节奏稍慢。”
“历史街区自带场域。”进入其中,游客不自觉会有时空穿越感,与现实的生存压力自然隔离,获得沉浸式体验。
“各种文化类新项目都愿意到汉口历史风貌区试水,还都过得不错。”
据江岸区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江岸区汉口历史风貌区内的小型剧场超过30个。老房子重塑新场景,探索出文商旅融合业态,吸引众多15岁—35岁的年轻人。
■ “科技+”萌发新经济
一栋老厂房改造,挤进几十家创意企业;公司会客区设在走廊上;天马行空的想法逐一变成现实
马光远的脱口秀剧场——“开饭喜剧”位于一元街道多牛世界时尚创意产业园一楼。120年前,这里是平和打包厂。
2018年开始,平和打包厂改造更新,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园,集聚各类文创、科创企业超百家。
武汉六条鱼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面向年轻人的垂钓装备品牌互联网企业。
办公区一派工业风,办公桌上、墙壁角落都放着鱼竿、鱼线、鱼漂等渔具新品,一幅“干倒六鱼”的彩色横幅显眼夺目。
公司仅有的3个房间中,2个被改成直播间全天候直播。会客区在哪里?在走廊上。
品牌创始人周骏说,多牛世界是公司员工集体投票选择的办公地点。“在老房子里研发新品,思维更自由,放得开。”
周骏说,六鱼是个特别“听劝”的品牌,听员工的、听用户的,谁对听谁的。凭借“听劝”心态,他们每月研发或改进一款新品,年营收超5000万元。六鱼没有被“干倒”,成长为渔具类头部品牌。
同一园区内,武汉造合科技有限公司有着400多平方米办公区,比刚来的时候大了一倍。
这家企业专事咖啡磨豆机的研发和制造,武汉办公室为研发中心。空间内一半用了厂房原墙,一半用了白色极简饰面。展示台上放置着一溜研磨机,个个小巧精致,单价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负责人刘勤毅几乎很少待在这里,忙着跑市场当“空中飞人”。如今,他们的产品六成销往国外。
年轻创业者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正在老房子里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活力。
在陕西兵马俑景区,源于武汉创业者的一项项“黑科技”正落地生花。戴上VR设备即可乘坐“飞毯”飞越“秦始皇陵地宫”,风效和失重感叠加,体验感拉满。途经宝物库时,游客还能拿起“珍宝”把玩。
这部由武汉深丝路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打造的《寻迹秦陵》XR项目,已于本月正式对外开放,日均千余名游客排队体验。
企业所在的大智无界·空中小镇,前身是武汉市无线电厂,目前已入驻文化创意和数字科技企业40余家。
闲置多年的百年老房子岳飞街1号,建设成为“惟楚荟”创新平台,落户建筑智慧运维、智能传感、光量子技术及应用研究3个创新中心。
2020年以来,汉口历史风貌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创新街区(园区、楼宇)16.9万平方米,建成市级以上科创平台40个,其中省级16个、国家级2个。
江岸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此为起点,汉版“硅巷”逐步前行上路,依托城市核心区存量空间资源,通过科创赋能实现产业升级与街区活化,形成“老房子+科创”“园区+科创”可持续发展路径。
未来,汉口历史风貌区叠加创新创业街区,着力发展数字文娱、创意设计、生态环保等新型产业,加快推动科技回归都市,将“最好的空间留给科技创新”。
据了解,得益于城市转型发展和区域多维突破,“十四五”以来,江岸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6个季度保持中心城区前列。今年上半年,江岸区8个重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中心城区领先。
(参与采写:汪丽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