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岚图汽车工厂1.5万块光伏板组成的能量矩阵每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相当于3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量。全厂清洁能源占比突破四成,省下的碳排放量需要52万棵大树吸上整整一年。
在最近的第20万辆整车下线仪式上,工人们给新车系上了特别的“绿叶绶带”。这些从屋顶收集的阳光是企业献给未来的一张绿色请柬。
位于东西湖区的蒙牛高科乳制品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光伏绿色停车场实现了“棚顶发电、棚下停车充电”模式,全厂光伏年发电量300万千瓦时。
东风猛士科技园区拥有2.05万平方米光伏板,全年最大光伏发电量达570万千瓦时,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1750吨,减少碳排放4670吨,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可基本满足工厂生产所需。
武汉经开区共有329家工业企业建设了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26.83万千瓦。
“碳中和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武汉市生态环境专家感慨。数据显示,武汉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已跃居中部第一,到2027年将形成超200家绿色工厂矩阵。
■ 蒸汽余热跨市使用,“武汉蓝”成常态
清晨的霞光染红长江水面,午后的白云在黄鹤楼顶舒展身姿,傍晚的火烧云把光谷广场映成金色画布。“武汉蓝”成为市民习以为常的“天空底色”。
这份蓝,不是等来的,而是拼出来的。
去年深秋,伴随“轰隆”一声巨响,长江新区最后一座工业烟囱轰然倒地。
而在江北,从国能汉川电厂延伸出的蒸汽管道如同一条银色巨龙,蜿蜒50公里跨市串起武汉市东西湖区51家企业。巴比食品新投产的智能制造基地里,相关负责人许修龙摸着带有保温层的管道感慨:“这根管子每天给我们省下万元成本。”
这条诞生于企业建议的蒸汽动脉,最初只为解决友发包装的用能难题。这个政企联手的“金点子”竟生长出意想不到的生态效益:蒙牛工厂用它替代生物质颗粒燃料,华润啤酒借它实现热能循环,可口可乐产线因它减少锅炉投资。
东西湖区的账本证明:汉川电厂向武汉供应的蒸汽占电厂蒸汽总量的1/3,相当于相关下游企业每年少烧3万吨煤。相关企业使用这些蒸汽,比企业自建锅炉节省4100万元;而减少的1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在府河湿地新栽400万棵树。
百年老厂武昌热电厂,从昔日使用燃煤到使用清洁高效的天然气,再到利用余热构建“智慧热网”,带动周边写字楼、住宅小区共同参与降碳,构建起一个年均减碳10万吨的碳中和生态经济圈。
为了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有效改善全市空气质量,武汉划设了一个形如花朵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它以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合围区域为“花心”,以武汉绕城高速公路外围的12个特定区域为花瓣。
这个区域内,除燃煤发电、热电联产及原料用煤企业外,全面禁止销售、燃用高污染燃料;曾经呛人的燃煤锅炉清零退场,20蒸吨以上锅炉更换更环保的“食谱”;就连使用生物质作为燃料的锅炉也必须配上高效除尘设施作为“除尘餐巾”。
从烟囱林立的“钢的城”到蒸汽余热再利用的“绿的城”,再到氢能遍布的“氢的城”,新能源转型擦亮武汉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