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1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医用机器人“专享”一条地下通道

长约1公里,预计年底建成

    医用机器人通道核心——位于地下二层的通道中转室施工现场。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李一丹 余思思 张鸿庆)在由武汉城建集团投资建设的长江新区医疗综合体(一期)城市更新项目施工现场,一个开创性的构想正在变为现实:华中地区首个专供医用机器人通行的地下通道将于年底建成。

    8月8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现场了解这条“医用机器人专用道”:它位于医院地下室停车库下方,长约1公里,核心功能是将医疗废物、生活垃圾、污衣被服等“三污”进行智能化收集、转运。

    为了打造一家更为智能的医院,项目设计建设单位在地下二层专门规划了这条华中首创的“医用机器人专用道”。

    武汉城建集团建设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孔政向记者解释:“与传统的医疗污物处置不同,这个医疗综合体设计了一整套医疗污物的智能化处置系统:各楼层有专用电梯直达地下层,将各类污物送到标准护理污物暂存间。这里也是医用机器人的停靠站和污物中转室,医用机器人从这里出发对污物进行智能化转运。这就从源头对人、车、机器人进行分流,减少了人与车、机器人的碰撞隐患,保障了运营安全,节省大量运营成本。”

    当天,记者跟随孔政、武汉建工集团项目经理谢军和技术总工金宝,踩着简易台阶下到闷热潮湿的地下室,穿过密集的钢筋丛林,抵达正在建设的医用机器人地下通道核心——位于地下二层的通道中转室。

    记者看到,这个中转室空高约4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它将通过专用通道与其他中转室相连,形成物流网络。

    指着复杂的施工面,金宝介绍:“地下通道作业空间受限,开挖深度较大,周边同其余地下结构互相咬合,施工难度极大。整个机器人地下通道需要分底板、墙壁和顶板三次浇筑混凝土,每一步都得格外仔细。”

    下到二楼,工人们正在安装一种高性能混凝土薄型叠合板。这种新型叠合板由武汉建工新兴建材绿色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采用HPC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钢筋桁架制成,厚度仅15毫米,约为传统叠合板的1/4,重量也减轻了2/3,其关键性能优于同等承载能力的传统预制混凝土叠合板。这也是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长江新区医疗综合体项目。

    记者看到,一块长2.1米、宽1.2米、重约97公斤的新型叠合板,3位工人便能抬起,按照叠合板上的“身份证”编号精准放置到位。金宝介绍:“相比以前传统叠合板动辄好几吨的重量,必须借助庞大的吊装设备才可以安装的场景,新材料新工艺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据了解,武汉长江新区医疗综合体项目主要包括门诊医技及综合住院楼、急救创伤中心、心血管中心、肿瘤中心、感染疾病楼及配套保障系统等设施,总建筑面积约26.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元,旨在建设一个现代化、高品质的大型三级医疗综合体。作为长江新区的标志性项目,该项目预计在2027年全面完工。

    链接>>>

    全国2家医院开设医用机器人“专用道”

    在大型仓库和物流中心,机器人专用通道可以提高货物搬运的效率和安全性。在工厂车间,机器人专用通道可以确保生产线的顺畅运行,减少人机冲突。

    美国在大型建筑项目中开始建设机器人专用通道;日本在建筑和制造业也开始建设类似的专用通道。

    国内目前只有医院开始建设机器人专用通道,全国现有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桥院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设置了机器人专用通道,避免了医用机器人与地下车辆路线交集,提高了传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