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
老师穿民族服装上课,真好看
我生在云南,身边总围着不同民族的乡邻,对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融汇也习以为常。到了华中科技大学读书,发现学院里我是独一个的彝族姑娘。同学们知道后总围着问起彝族的习俗,眼里的好奇像小火花,倒让我更念起家乡的多元,也想着该把这些鲜活的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7月13日,我跟着华中科技大学予鹿支教队到鄂州市鄂城区泽林镇楼下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支教。我立刻拉上苗族小羊老师,合计着开一堂“民族服饰件件美”的课。为了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民族服饰和民族文化的魅力,我和小羊老师租来了彝族和苗族的民族服饰,带孩子们走进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课堂。
课间,孩子们冲进休息室找老师畅聊,正好撞见我和小羊老师正对着镜子梳妆:我系好围裙上的彩绳,她把银项圈扣在颈间,孩子们的眼睛“唰”地亮了,小脸上的笑根本藏不住。“小羊老师、小罗老师变身啦!”“这银饰会响!真好看!”“今天要上什么好玩的课呀?”欢呼和追问像小雀儿似的叽叽喳喳,课前的期待早满得快溢出来了。
课堂上,我们摊开印着56个民族的图册,每个民族的名字旁都标注着拼音,孩子们小手指点着字母,脆生生地跟着念。
等翻到各民族服饰那几页,教室里的“哇”声就没断过。藏族的氆氇袍、朝鲜族的短衣长裙、维吾尔族的花帽……孩子们把脸凑得离图册极近,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星。
最后让他们画民族服饰时,更让我惊喜。有的孩子记着苗族银饰的亮,在画纸上点缀着银白;有的照着彝族头帕的纹样,用彩笔描出层层叠叠的纹饰,甚至添了朵我提过的山茶花。那些画里,既有他们仔细记下的细节,又藏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每一张都鲜活又独特。
课程末尾,我问:“知道老师们为什么要上这堂课吗?”一个小丫头举着手喊:“让我们学民族文化!”我笑着点头,又蹲下来看着他们:“说得对呀。但不光是学,更要记着尊重和传承。咱们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似的紧紧抱在一起。”
望着孩子们眼里亮闪闪的光,我忽然懂了支教时想留下的是什么。或许不是记住多少个民族的名字,而是让他们见过这些斑斓的服饰后,对这世界的多元多一分好奇;是让他们念起“各民族都很好”时,心里能揣着一份骄傲与笃定。这样,不管将来走到哪,这份对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总会陪着他们好好长大。
——大武汉客户端网友@华中科技大学予鹿支教队罗子嫣、何抒澄
(整理:周琛 实习生李琳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