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11位村民当兵杀鬼子,全村百人从军卫国

    □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陈晓彤

    2025年7月26日,林际平去北京医院探望父亲。他的父亲林上元今年102岁。

    当年,林家大湾74位村民被日寇杀害,让16岁的林上元深受刺激。一年后,他瞒着父亲林薰南报考黄埔军校,毕业后走上抗日战场。

    “长大了当兵打鬼子!”这成为林家大湾后辈的自觉行动。长江日报记者统计,林家大湾先后有11位村民走上抗日战场。日本投降后,村民从军卫国的行为没有停止。80年来,共有百名村民参军。

    ■ 粤北会战上的抗日父子兵

    林际平告诉记者,病床上的父亲因为脑萎缩,记忆模糊,但是对抗战那段经历记忆不减。

    1941年,林上元考入黄埔军校第18期后,以炮兵科第二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他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执意和父亲一起投身抗日战场。

    1944年11月,林上元参加了第三次粤北会战。日军集中2万余人,南北合击粤北。当时参战的是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所属第七战区司令官为余汉谋,参谋长则是林上元的父亲林薰南。中日双方军队在粤北山区激战20天。

    父亲在后面指挥,儿子在前面冲锋陷阵。身为排长的林上元就职于第十二集团军教导团炮兵连。

    从黄埔军校毕业时,林上元和3位同学相约抗日杀敌建功。1943年,两位同学参加了洛阳保卫战,一死一伤。第三次粤北会战,敌我双方伤亡都很大,林上元幸运地活了下来。

    “一起从黄埔军校毕业的4个同学,几次冲锋下来就剩下我和一位同学……”林上元看着照片上的同学合影说,现在那位同学也去世了。

    解放战争中,林上元脱离国民党军队前往解放区,参与地方工作。2009年,林上元当选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2015年9月2日,林上元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我们国家曾几乎要亡国灭种,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历史!”林上元告诫已是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会长的儿子林际平,将爱国团结的黄埔精神发扬光大。

    墩塘村党支部书记林先敏说,林上元每次回村,都会先到墓碑前祭奠罹难的先辈。他跟村民总是反复强调一句话:“没有国,哪有家?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 杀日寇成了村民自觉行动

    林家大湾惨案发生后,村民们一边重建家园,一边发誓剿灭日寇。

    林际平说,当时爷爷林薰南在陆军大学教书,获悉村中惨案,放下了教鞭,就任第七战区司令部中将参谋长,走上抗日一线。

    在外做生意的林雪琴得知村民遭日寇屠杀,报考黄埔军校。7月2日,林雪琴的孙子林立新告诉记者,爷爷属虎,是黄埔军校第17期学生,毕业后驻扎在湖北房县。1943年,爷爷参加了鄂西会战,在鄂西山区奋勇杀敌,升任步兵科少校参谋。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回到新洲,成为一名中学教师。

    林立新说,林家大湾惨案发生时,爷爷因不在家中,躲过了一劫。惨案后,家中房屋全毁,村民帮忙搭起一座草棚,太奶奶、奶奶和年仅1岁的父亲挤在草棚中度日。

    刚满18岁,村民林立培就报考了黄埔军校,目标只有一个:上战场杀日本鬼子。林立培考入黄埔军校第21期,先就读骑兵科,后转学辎重科,成为惨案后第三位考入黄埔军校的村民。毕业后他以少尉军衔驻守云南,开运输车送弹药,参加了著名的腾冲战役。“虽然父亲很少提到战斗细节,但感觉得到,腾冲战役的胜利给了父亲报仇雪恨的快慰。”林更伟回忆,抗日战争结束后,父亲林立培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转业到仓埠教书。

    “林家大湾惨案发生时,父亲已有十五六岁,因为个子小,像未成年人,未引起鬼子注意,躲过一劫。”今年70岁的林更伟告诉记者,村民击杀两名鬼子时,父亲在场;日寇屠村时父亲也是目击证人之一,亲眼看到村民的惨死、几位堂叔被害。因为惊吓过度,父亲很长时间都不说话。“父亲成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报考黄埔军校。”

    林家大湾后代们聚在一起,会说起祖辈打日寇的故事。今年78岁的林川告诉记者,1949年4月,父亲林勉新以国民党预干第一总队少将副总队长身份随总队长贾亦斌在浙江起义,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任教,但去世早,未能听他讲述抗战的事。

    林川出生在外,后多次回林家大湾,心里一直有个疑惑——父亲有没有打过鬼子?后来,舅舅为她解开谜团——“你父亲杀过很多鬼子,腹部还有日寇造成的大伤疤。因为抗日,所以我全家都支持我妹妹也就是你妈妈嫁给你父亲啊。”父亲是抗日战士的形象,在林川心中变得高大。

    记者初步统计,林家大湾共有11名村民参军抗日,他们分别是林薰南、林上元、林英灿、林立培、林雪琴、林德发、林勉新、林财宝、林中秀、林美成、林锦云。

    ■ 从军卫国成林家大湾人的传统

    “曾祖父林继贵被日寇杀害后,幺爷爷林美成才14岁,4年后便走上了抗日战场。”村民林新华说,林美成是家族中第一代当兵的,1944年参加抗战。第二代中则有3位叔伯当兵,分别是参加抗美援朝的林更耀、林更发,当工程兵的林更元。而第三代中,侄儿林思远刚刚退役。“家族中代代有从军卫国的。”林新华说。

    1972年底,20岁的林更银报名参军,在部队服役6年,还当上班长。转业后,他将儿子林雄和女儿林英送进了部队。

    “村民林大焱参加了解放战争;林美国、林美谦、林更耀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林美谦牺牲在朝鲜战场;林金奎参加了对印自卫反击战,林更发参加了抗美援越……”今年80岁的林更财扳着手指头向记者列举村里的卫国英雄。

    林更安告诉记者,林家大湾惨案发生时,他的父亲16岁,目睹了日寇抓人、杀人的情景。父亲利用家里的一艘小船做掩护,藏在船下,游向隔壁的萧家大湾。“他告诉我,日本人的子弹围着船的周围乱飞,他躲在船下,侥幸逃过一劫。”

    父亲多次向林更安讲述这段历史,告诉他和三弟,长大要去当兵,保卫国家。林更安1962年8月入伍,1964年8月在部队入党。“到了部队,我很努力,跳过副班长,直接当了班长。”林更安说,他和三弟先后入伍。“在战场上,想的只有保家卫国,我们都是做好有去无回的准备的。”林更安说,“真正经历过枪林弹雨的人,不愿多回忆那些惨烈的场景。”

    “林家大湾人当兵保家卫国的愿望,总是比别的村强烈些。”林更财曾在1982年至200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记忆中,每年都有两到三个村民去当兵。新中国成立后已有百人当过兵。要不是名额限制,这个数字还会更大。林家大湾现有住户159户521人,可见参军比例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