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沉”到车辆上 行在枢纽中

专班攻坚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取得新突破

    在公交站台,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专班成员研究站点设置。

    □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夏日炎炎,黎云、梅赞超来到一处公交站点,仰头望向站台提示屏上滚动显示的文字,又转向站牌轻声商量,还不时在笔记本上提笔记录。“只有沉到一线、融入交通,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提升城市交通便利度。”黎云说。

    他们是武汉市交通运输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专班成员。这个团队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攻坚,加速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累计推动20余个交通项目落地,促进11项关键指标位居中部地区第一。

    ■ 30多个部门和单位“粘”在一起

    海外运输大通道越来越畅

    为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021年8月,武汉成为全国唯一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的省会城市。今年以来,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深化推进这项试点工作,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局机关13名干部组成工作专班,推动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在武汉先行先试,为建设交通强国不断输出“金点子”。

    这项任务的分量沉甸甸,4个子项目瞄准武汉实际:建设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推动全域公交一体化和公交优先发展、构建多方协同应急物流分级体系、推动车路协同创新应用。

    8月12日中午,市交通运输局一间办公室内,该局规划处一级主任科员杨鹏的工位上摆放着各类资料、文件,他滚动鼠标在海量文字资料和数据中查找信息并编制方案。感觉有点饿时,他才顺手拿起桌上一块面包,撕开袋子啃了一口。

    “这项任务很宏大,又很紧迫。”作为“建设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项目组成员,杨鹏刚接到任务时坦言“难度不小”。

    “武汉是九州通衢,通达江海,但与国际接轨的‘出口’还不够,突破‘内陆’限制是当务之急。”去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经过一系列调研后,杨鹏谋划清晰:就是要打破单一的交通模式,加快“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互联互通、快联快通。

    多式联运、立体交通涉及武汉30多个部门和单位。3年多来,工作专班奔走其间,如同黏合剂,在不断沟通中消除障碍、理顺流程。统筹调度、沟通协调,他们建立了一套工作机制,将30多个部门和单位凝聚在一起,让运输大通道“联”得通、“跑”得畅。

    如今,“大通道”最新数据亮眼:天河机场、花湖机场开通国际航线65条;武汉港开通集装箱直航航线33条、多式联运线路70条;中欧班列(武汉)国际线路增至58条,内陆开放型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

    ■ 真乘坐发现真问题

    开通赏樱专线等定制公交

    2023年初,梅赞超加入“推动全域公交一体化和公交优先发展”项目组时,干劲十足。他说:“这个项目关系到市民高效、便捷出行,也与公交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是一个很接地气的民生项目。”

    近年来,随着私家车普及和出行方式多样化,常规公交面临客流下降等难题,急需优化线网布局、提高运行效率。项目组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踏勘、反复沟通协商推动出台了公交线网优化方案,围绕市民出行需求组织公交企业持续优化线网和运营组织。

    “强接驳、降重复、填空白……”长江日报记者在梅赞超的工作笔记中看到,他早已圈出重点。

    “强接驳”就是要让公交站点尽可能靠近地铁站口,方便乘客换乘;“降重复”就是要优化运营线路、合理配置运力资源;“填空白”就是要将公交末端延伸到新建小区、园区、学校等区域,保障市民出行。

    “师傅,这趟跑得怎么样?乘客多不多?”清晨,梅赞超坐公交车上班,一上车就向司机了解情况。这些年来,项目组成员经常选择公交、地铁出行,通过乘坐从乘客视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今年2月底,黎云和同事前往东湖樱花园、武汉大学,边试乘边与公交车司机、现场管理人员交流。有司机说,很多赏樱的乘客反映,到终点下车后还需要走一段路才能进入樱花园大门,希望公交车能直达景区门口。带着这个问题,项目组成员们多次到现场踏勘,与景区、公安交管部门和公交企业等共同协商,推出10条定制公交赏樱专线。游客可以乘坐定制公交直达东湖樱花园门口,下车即可入园。

    通过不断试乘,项目组推动公交企业提供一系列特色服务:开设58条“大站快车”,通过优化运行路线、减少站点数量、提高行驶速度,运营效率大大提升;开通578条定制公交方便市民通勤、通学、旅游、就医;推出“挂表”公交线路,乘客按站牌上的时间表按时乘车,不必久等;在新城区开设“客货邮”融合公交,一辆公交车既可载客,也能运货、送邮件,集约高效。

    ■ 用好场景就是“胜负手”

    探索车路协同发展新模式

    “交通强国建设,重在‘先试’。用好场景就是我们的‘胜负手’,多样的场景供给就是武汉的最大优势。在不断‘试’的过程中形成可复制的好经验。”作为“推动车路协同创新应用”项目组领办人,朱宏伟解释,这个项目就是要让车辆更聪明、道路更智慧、城市更智能。“武汉已构建起‘开放+封闭+仿真’三位一体的测试体系,为车路协同等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最全面的测试场景体系。”

    目前,武汉市已建成逾300公里长的智能化道路,建成了目前世界上唯一F2级赛道和T5级测试场结合、占地1312亩的封闭测试场,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3829公里(单向);建立了覆盖车路协同道路的5G独立网络;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智能网联道路建设规范(总则)》等。

    为有效应对和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维护经济社会平稳运行,3年多来,“构建多方协同应急物流分级体系”项目组成员王勋的足迹遍布武汉港口码头、铁路货场。观察物流过程、查找环节“瓶颈”,她用心在“快”与“稳”上下功夫。在项目组推动下,武汉在保障运力、建设应急骨干物流通道、储备重要物资等方面成效显著。目前,武汉建立了三级应急物资中转设施清单,依托海外仓建立拥有47个节点的国际中转设施清单;依托道路货运力量建立多元化应急物流运力清单。

    “交通强国建设是一个宏大系统的工程,唯有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蹲在现场、干在实处,才能不断将武汉的好经验推向全国。”再次奔向调研现场,王勋言语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