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微短剧不应成为流水线上的速冻水饺

    □ 窦雨薇 

    微短剧正在成为一个现象级事件。据《中国微短剧2025年行业系列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半年增长率高达14.8%;占整体网民的59.7%,较上半年增长7.3个百分点。然而,在高市场规模、高流量表象后,一些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审美恶俗的作品也在出产。一方面不断创下“单剧8天充值破1.2亿元”的销售神话,一方面又是网友对内容打出不及格的差评,对比鲜明。

    有调查披露,在影视城内,编剧导演大多按“黄金三秒定律”批量生产剧本模板,一天同时有50—60个短剧剧组同时拍摄,拍摄甚至仅需7天,从筹备到上线最多只需45天,浮夸的表演和快节奏剪辑成为行业标配。这种“作坊式生产”“同质化内容”导致某微短剧中“重生”“豪门”“霸总”的标题和情节频繁出现。

    当算法将“豪门总裁追妻火葬场”的剧情推送给绝大多数的女性客户,当“重生逆袭”的短剧推送给青少年群体形成信息茧房,当创作变成流水线上的速冻水饺,再高的产量也蒸不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流价值的香气。微短剧“吸金神话”的背后是流量追逐与内容品质的博弈,是顺时快感与持久共鸣的思考。

    ■ 新潮剧种:内容的脚步跟不上流量的瀑布

    微短剧也是剧,是文化产品的一种,但其内容劣质、价值偏离,饱受诟病,这是平台算法、资本逻辑与受众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平台基于“黄金6秒法则”建立了一套严苛的内容筛选机制,将微短剧的价值评判标准简化为完播率、停留时长等量化指标。数据至上的评价体系,导致创作叙事一味地追求“高频刺激—及时反馈”的功利化。当微短剧筛选机制来自技术而非价值,必然导致低俗内容的扩散蔓延。

    学者布尔迪厄在“文化资本理论”中提出,文化生产场域中,经济资本会通过市场化逻辑侵蚀文化资本的自主性,导致创作从“为艺术而艺术”转向“为市场而生产”。资本的大规模介入使微短剧产业形成了独特的“714”生产模式(7天拍摄、14天回本),这种超短周期运作使得内容创作退化为可复制的机械化的流程,文化价值让位于流量变现、类型模板取代原创构思、情绪套路置换艺术表达,形成了文化产品生产的异化。

    就受众心理看,微短剧展示了数字时代的依赖。微短剧创作者和平台通过利用网感逻辑、偏激剧情博取眼球,使受众获得并沉迷于满足的浅层快感。

    ■ 微短剧要回到健康理性的发展轨道

    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在于,一定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流量大过内容,微短剧应当回到健康、理性的发展轨道上。

    其一是政策导向发力。2024年4月8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落实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制度。对于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平台首播微短剧等不同类型的微短剧采用不同的审核制度,为微短剧规范发展铺设了红线。各地也在用微短剧与千行百业对接,将正能量、好故事引入微短剧中,激发微短剧创新创造活力。

    其二是有必要重构文化价值评估指标。数智化时代,AI算法通过内嵌技术分析视频的完播率、停留时长、评论点赞量等数据催生微短剧,这一模式需要打破,比如,在现有完播率、停留时长等指标外,增设“文化价值指数”,纳入民族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维度。同时,AI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可以在场景搭建、特效制作等方面发挥助力。例如博纳影业与抖音联合出品的AIGC科幻微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将AI算法引入微短剧创作实践,发挥了新兴技术在影视剧表达与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

    其三是内容优化。题材选择层面应推动跨文化叙事。比如一些地方尝试的在地化表达。深耕本土文化,在主题意蕴、故事结构、情景打造等方面展现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承担反映人民真实生活、传播乡土特色的文化功能。例如2025年高口碑现实主义题材微短剧《家里家外》进入人们视野。该剧以20世纪80年代川渝百姓生活为蓝本,通过幽默风趣的川渝方言塑造鲜明、活泼的人物性格,让观众在会心一笑间感知地域文化共鸣。

    其四是建立社会效益优先的投资范式。

    比如,设置微短剧专项扶持基金,激活产业活力。当前,多个省市已出台微短剧官方扶持计划,推动微短剧真正做到“短而不浅、微而不弱”,鼓励创作者创作出更多以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微短剧。

    再比如,构建“基金+基地+活动”生态,推动集群发展,推动投资主体与影视传媒主体深度合作,搭建起政府、企业、高校与创作者之间的交流平台,挖掘与培养优质的创作、表演力量,为行业输送专业化人才,推动微短剧行业精细化发展,走好微短剧创新发展之路,打造中国特色竖屏美学。

    (作者单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