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来,汉产“阳光玫瑰”葡萄进入集中上市高峰,采摘价较往年较大幅度下降,目前稳定在10—15元/斤区间,消费者迎来“甜蜜抄底”窗口期。面对价格周期性调整,种植户坦言,市场波动正加速行业洗牌,通过淘汰低质产能、优化种植标准,未来“阳光玫瑰”有望实现品质溢价与价格体系的共同提升。
■ 天公作美口感好
采摘价不升反降
位于江夏区的初阳果乐小镇,今年总共种植阳光玫瑰25亩,在7月底开放采摘。对于今年的葡萄品质,负责人曾武表示:“今年入夏后温度高,利于拉开昼夜温差,帮助葡萄积累糖分,口感比去年好。”但同时,受市场行情影响,往年20元/斤的采摘价格,今年下降到了15元/斤,“这是历年来最优惠的价格了”。
同样的降价情况出现在武汉各大葡萄园中。位于长江新区仓埠街道丰乐村的丰尔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2014年开始培育阳光玫瑰。“游紫薇都市田园赏紫薇,到丰乐村采摘阳光玫瑰”,是当地盛夏旅游的一道标准搭配。合作社负责人刘旺林表示,今年“阳光玫瑰”7月20日正式开园,葡萄口感很好,“但市场行情比去年低,去年同期的采摘价格是15元/斤,现在我们的采摘定价是10元/斤”。
在黄陂区姚家集街道沿河村的星空河畔营地,“阳光玫瑰”采摘园8月4日正式开放。虽然今年才是该营地第二年“阳光玫瑰”丰收,但凭借去年的不俗口感,这里的“阳光玫瑰”已经收获了一批老客户。
“今年的采摘价格是10元/斤,相比去年15元/斤的价格,品质更好,优惠更大。”营地主理人毛玉玲介绍,为应对今年的行情,拉动销售,今年开园前,她提前在短视频电商平台上架了19.9元/3斤的采摘抵扣券,成功预售了400多份,目前已在线下核销超过200份。
■ 不盲目追求产量
自然熟才有“玫瑰香”
虽然价格便宜,但消费者要买到香味浓郁的阳光玫瑰,“需要碰运气”。
毛玉玲认为,盲目追求产量,造成了市场上“阳光玫瑰”的品质下降,良莠不齐的口感丢失了潜在购买力,继而出现价格内卷现象。“一些种植户为了能少亏一点,提前将未熟的‘烧棚果’大量投放上市,改变了消费者对这个品种的印象。”毛玉玲解释,“烧棚果”是指盲目追求亩产量的种植户,因水肥管理不当,导致葡萄藤叶片大量发黄、脱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枝头的果品进一步损耗,园方会提前采摘、上市售卖,未经过自然成熟的‘阳光玫瑰’,肯定不具备应有的玫瑰香味和风味口感”。
“阳光玫瑰”适合的亩产量是多少?毛玉玲表示,这需要结合园区管理水平、成本、销售策略来综合判断。她以自己为例,目前将营地的阳光玫瑰亩产量控制在4000斤左右,“产量过高会影响口感,所以对我来说,4000斤就封顶了”。
“种多了没意义,首先会增加田间管理难度,其次是一旦管理不善,会导致品质和口感下降。”曾武十分赞同毛玉玲的观点。他表示,为了保证品质,要严控“阳光玫瑰”的亩产量。与此同时,其果园出产的“阳光玫瑰”还有“绿色食品认证”,这意味着“生产种植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用药品种和用量”。
严控产量并等待自然成熟,成为武汉采摘果园不惜成本也要保证“阳光玫瑰”品质的“共识”。毛玉玲说:“口感是水果采摘的‘生命线’,如果游客连试吃的第一口都不满意,根本不可能有继续采摘购买的意愿。”因此,今年她为了让园区至少80%区域的葡萄自然成熟,8月上旬才开放采摘。
■ 坚持品质熬过阵痛期
看好未来价格回暖
采取绿色生态种植方式、精细化管理,且自然成熟的“阳光玫瑰”成本不低。然而,各个受访种植园负责人均表示,尽管市场行情无法靠一己之力改变,但未来依然会精心培植“阳光玫瑰”这个品种,固守品质底线。
“我们严格规定每根藤蔓只保留1串葡萄,每串葡萄有65—70颗的果子,每颗果子重量在14—16克。”黄陂区蔡家榨街道永福寺村永福共享庄园负责人阮玉萍坦言,好的品质是需要种植成本来保障的,“果子的品质高低,全在后期养护与技术的投入”。她介绍,庄园的“阳光玫瑰”种植全程采用有机肥料,严苛地疏果更是关键,看似“浪费”了产量,但确保了每一颗葡萄都能获得充足的养分,达到糖度、香气和口感的最佳状态。
“你看现在市面上的巨峰葡萄、红提,它们也曾经历过市场价格的低谷。”毛玉玲坚信,“好品质,就一定有市场。我看好‘阳光玫瑰’的未来。”
(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