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方向盘转向“龙王白莲”

“的哥”熊任权荷塘掘金记

    熊任权和他身后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王白莲”种植基地。

    □ 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常路 通讯员王璐 姜勇

    8月11日,午后,细雨初歇,新洲涨渡湖农场6000亩荷塘水汽氤氲。荷塘边,一位肤色黝黑、胶鞋沾满泥浆的汉子格外醒目。他步履矫健,声音洪亮,一边引经据典给游客讲莲史,一边眼疾手快摘下莲蓬,塞给身边的孩子:“尝尝,最甜的‘龙王白莲’!”

    汉子名叫熊任权,20年前是名“的哥”,而现在,他是“龙王白莲”的产业带头人。

    ■ 报纸缝里掘“黄金藕”

    2005年,开出租车的熊任权生活看似已经定型。然而,一次偶然,乘客将报纸遗落在车上,报纸上的一则小消息击中了他:“市农科院成功培育鄂莲新品种‘鄂莲6号’,早熟高产,适宜水乡。”家乡涨渡湖辽阔的水域、肥沃的泥壤,不正是种植这种莲藕的天堂?第二天一大早,他开车直奔市农科院,找到专家柯卫东教授。熊任权热切的眼神打动了专家,柯教授倾囊相授,“鄂莲6号”成熟的种植技术和产业前景点燃了熊任权眼中的光。

    熊任权承包了8亩荷塘,白天是“锄头扎泥水”的新农人,晚上有精力时依然从事“的哥”老本行。在柯教授团队指导下,第一茬雪白肥硕的莲藕品质超群,8亩地净赚2万元,抵大半年跑车收入。希望的种子疯长。次年,他将种植面积扩至50亩。

    几年藕种下来,他的生活重心慢慢全部转移到了乡村。2014年,乘着政策的东风,他流转1600亩土地,成立楚荷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卖掉城里的房子,举家搬到了藕塘边,带领周边28个村300多户乡亲,打响“龙王白莲”品牌,订单如雪片般飞来。

    ■ 泥泞里的河塘突围

    种植规模大了,风浪也更急。

    第一道坎是“传帮带”。以前自己按专家教的埋头干就行,如今要当好几百农户的“总教头”,必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熊任权一头扎进书堆,成了市农科院李德超、王春丽、李双梅等专家的“编外学生”,田埂上、电话里,他求知若渴。

    第二道坎是“销售难”。种植面积翻番,销售压力如山。他敏锐地发现,种苗比商品藕更“金贵”。于是,他引进“鄂莲7号”“鄂子莲1号”等良种,学习保纯复壮技术。200亩种苗繁育基地成了“聚宝盆”,年省成本240万元,还惠及周边农户。

    他遭遇的最严重打击是2016年盛夏的洪水,当时,合作社荷塘尽成泽国,230万元投入眼看要泡汤。“看着烂黑的藕苗,好些老伙计蹲地掉泪……”如今回忆,熊任权仍难掩酸涩,当时的他,挨家挨户打气:“不放弃,荷塘就能活!”

    幸好,关键时刻八方援手汇聚:柯卫东团队送来新藕种苗;政府开通低息贷款……于是,熊任权带领社员顶烈日踩泥泞,日夜清淤补种。汗水混泥水,信念撑身躯,次年,莲田生机更盛。

    在熊任权和合作社农户的努力下,2019年,“新洲龙王白莲”荣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成为新洲又一张“金名片”,并在武汉种业博览会获评“十佳农产品”。合作社成为武汉市莲藕种苗繁育核心基地、商品藕保供主力军,率先实现莲藕“四季飘香”,获得农业农村部“突出贡献企业”荣誉,熊任权也获得农业农村部“突出贡献农民”称号。

    昔日出租车司机,如今已是科技兴农的领路人、新洲区乡土人才、区政协委员。走进楚荷合作社的加工厂,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新鲜莲蓬经剥壳、去芯、磨皮、烘干等十道工序,变身为粒粒洁白的精品莲米,年加工能力突破10万公斤。荷田上空,无人机呼啸而过,精准播撒希望;物联网传感器如“毛细血管”,实时将水质数据传回“神经中枢”;漂浮式挖藕机替代了佝偻的深挖人力,效率飙升五倍。

    “过去看天吃饭,如今靠‘数字大脑’种荷!”熊任权语气铿锵。他与市农科院共建“星创天地”,大力示范推广“莲藕两减一增”(减肥减药增产)技术,“鄂子莲1号(满天星)”“翠玉”等新品种在沃土上绽放异彩。2025年,合作社产值预计将突破2500万元,辐射带动全区5.6万亩藕农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