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杏林春暖。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充分发挥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单位引领作用,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以一支硬核团队擎起硬核服务——他们既握现代尖端技术之刃,也怀中医辨证论治之能;既冲在ECMO抢救危急重症病人的最前线,也守在银针与汤剂扶正祛邪的灯火旁。
从深入基层的毛细血管,到日常每一次分秒必争的绿色通道;从多学科团队协作的生命接力,到“一人一方”精准健康管理的全周期守护——他们用中西医结合的“双剑合璧”,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危急重症写成重生。
他们把“医德医风”写进每一次脉搏的守护,弘扬“三大精神”,让“支点建设”落子成局。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循着他们叩击生命的铿锵足音,看一束束微光如何汇聚成炬,洞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人的时代答案。
■ 心血管内科
中医药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插上创新之翼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胡晓军带领团队将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将中医药贯穿“危险因素干预—急性期救治—康复期调理—长期预后改善”心血管疾病全过程健康管理。
一位35岁女性患者胸悸、胸闷五六年,正常工作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胡晓军主任团队在详细询问病史、完善西医检查的同时,为其精准中医辨证,制定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患者从一两周复诊一次到如今两三个月才复诊一次。“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让我找回健康。”患者感慨。
一位急性心梗病人在他院做了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又出现不典型胸痛。来到该科后,胡晓军和团队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让患者免除了再次介入治疗的痛苦。治疗心衰药物虽然进展飞速,但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胡晓军和团队研发了中药饮片配方制剂,五年来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院长王阶传承工作室落户我科,更加坚定了我们不断探索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勇气和信心。”胡晓军表示,疗效背后,是团队默默无私的奉献。
一天凌晨两点,一位急性心梗病人来院急需心脏介入治疗。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鲁锦国闻讯骑着电动自行车从家中赶往医院,途中不慎摔倒,腿上鲜血直流。到院后,他第一时间为病人开展介入治疗。当病人转危为安后,他才想起处理自己的伤口。
胡晓军表示,正因有着这样一支团结奉献的团队,才打造出一支全天候守护病人健康的“铁军”。
■ 高压氧科
“氧”护生命,昏迷半年病人笑着出院
在该院高压氧科,几乎每天都有“不可能”被改写:昏迷半年的脑出血患者带着笑意走出病房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几近失明的视神经疾病患者重返课堂,年仅三岁的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幼童奶声奶气喊出“妈妈”……
高压氧科主任兼神经外科副主任袁辉胜,带领团队把高压氧舱变成“生命重启舱”,以毫厘必争的精准压力、分秒必治的序贯方案,仅在2024年,就让27790人次在这里迎来第二次呼吸——每一次舱门开启,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被点亮。
来自湖北省武穴市的刘先生,因为脑出血昏迷长达半年之久,被多家医院评估为“植物状态可能性极高”。“医生,他才30多岁,家里不能没有他呀。”当患者转入该院时,面对家属的哽咽,袁辉胜带领团队迅速启动“高压氧+”方案。经过一个月的高压氧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刘先生不仅苏醒过来,而且可以生活自理。
一位在外院行颅内动脉瘤术后出现脑干出血、脑水肿、肺部感染的女性患者来到高压氧科时,神志昏迷,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经过五次高压氧治疗后,患者完全恢复自主呼吸,成功“脱机”。
“半夜赶到医院,为危急重症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的事时有发生。”袁辉胜表示,该科自成立以来,就保持着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舱不熄火、人不离岗”的应急机制。无论暴雨暴雪,还是中秋抑或春节假期,只要电话铃响,值班医生、护士15分钟内集结完毕。袁辉胜常说:“早一分钟治疗,多一毫升氧,就可能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
■ 胃肠肛肠外科
一家三人“组团”来减重
“我们家三口人现在都瘦下来了。”日前,该院胃肠肛肠外科主任沈阳在回访病人时,30岁的王女士激动地表示,她家三口人“组团”式先后做了微创腹腔镜袖状胃切除减重手术后,自己体重下降了65斤,弟弟和父亲体重分别下降55斤和50斤。
两年前,王女士体重达220斤,合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她曾通过服用减肥药、节食、运动等多种方法减肥,但效果不佳。她了解到可以通过胃切除手术减肥后,找到沈阳主任。沈阳带领团队启动多学科诊疗后表示,对于重度肥胖症,手术治疗是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王女士术后三天就康复出院。
“不仅体重降下来了,而且减肥后皮肤紧致没有松弛。”王女士说,看到自己减肥成功后,患有肥胖症的弟弟和父亲,也先后找沈阳主任做了减重手术,都非常成功。
沈阳介绍说,为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号召,医院开设了MDT减重门诊,组建了涵盖治未病科、营养科、运动康复科、妇产科、胃肠肛肠外科、消化科等多学科诊疗团队,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多学科协作诊疗服务。“截至目前,今年我们已成功为100多位超重患者减重。”沈阳说,为保证治疗效果,他会对每一位病人进行微信回访,指导患者科学饮食,确保减重效果。
■ 重症医学科
“生命红区”里没有昼夜
对大多数人来说,重症医学科(ICU)是个神秘又陌生的地方。有人说,这里充斥着死亡的痛苦和悲伤;但也有人坚定地认为,这里寄托着最后的希望与奇迹。那扇门,将世界分为两边——门外是焦急等待的家属,门内是医护与死神24小时无休的战斗。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任袁超说,用专业的技术和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给患者生的希望,并始终以危重症患者为中心,让他们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是病区所有医护人员心中的信念。
一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有脑梗死病史,长期病痛的折磨让她骨瘦如柴。日前,老人再次因急性脑梗死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住进了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护士每隔两小时就给老人翻身拍背、吸痰护理,并24小时严密监测呼吸和指脉氧,一旦患者出现指脉氧下降或者呼吸喘促等情况,就立即加强雾化吸痰、震动排痰处理。有好几次老人痰多难以咳出导致指脉氧下降,都是守在床旁的护理人员及时发现处理才转危为安。经过加强抗感染、翻身拍背以及加强吸痰护理、营养支持及神经内科专科治疗等综合诊疗后,老人基本生命体征保持稳定,慢慢开始恢复意识。“我们家属都准备放弃治疗了,是你们给了我妈妈第二次生命。”当老人转入到普通病房时,老人子女连连表示感激。
在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见证了太多感人至深、跨越生死的动人场面。袁超说,作为湖北省临床重点专科,团队多年来锐意进取,无私奉献,不懈努力,一丝不苟践行着医者初心,在积极开展现代医学手段诊疗的同时,积极继承和发掘传统中医药技术,真正实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成效显著。
■ 职业卫生科
全省唯一“双证”团队为健康护航
8月10日,作为湖北省职业病医院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武穴市职业病防治医院签约省县共建“大别山职业病防治基地”。基地将以服务武穴市“千亿产业工业园区”为核心,辐射黄石、蕲春等区域,打造集职业健康技术服务、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防治枢纽。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职业卫生科主任孙敬智表示,医院同时拥有放射卫生技术服务(甲级)资质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在职业健康与放射防护领域实现“双资质”覆盖,服务能力再升级,将职业卫生防护从“事后补救”推向“全过程、全要素、全员化”管理,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模式”。
据悉,该院职业卫生科拥有208台套国际一流的专业设备及25人技术团队,不仅能对企业车间里的粉尘、噪声、毒物进行全面检测,能够精准开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而且依托医院开展职业病体检、治疗、康复闭环式健康管理服务。
孙敬智介绍说,目前医院不仅与中国地质大学共建职业健康数智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而且积极研发职业卫生数字化转型监测仪器系统、尘肺智能影像系统、中药预防职业病制剂等,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服务指导基层开展职业病防控。
“做好职业病防控,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意识。”孙敬智说,团队成员不仅常年深入厂矿企业进行现场指导,而且积极开展职业健康知识普及。
■ 骨科
凭借灵巧双手成为患者心中“好医生”
近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到一份患者代表送来的“奖状”——一张有些皱巴巴的纸上,“病友心中的好医生范俊驰”钢笔手写体苍劲有力,末尾附有25位患者的签名和手机号。
“获奖者”范俊驰是该院骨科一病区主治医生,研究生毕业工作10年,有着18年党龄,担任医院团委副书记。他凭借灵巧的双手,用简便验廉的中医骨伤手法、针法、膏药、汤药、功法(导引)、牵引等治疗技术,让患者看好病的同时少花钱,赢得了众多患者的信任。
患者签名活动倡议发起者刘学锋,是一位71岁的老人。四五年前,他查出颈椎退行性病变,颈部疼痛每周发作一次,发作时大汗淋漓,手不能抬,看过多家医院,一直没有缓解。今年4月,刘学锋因慢阻肺在该院住院。住院期间,他颈椎病再次发作。范俊驰应邀会诊,用针灸方法,让老人立即止住了疼痛。出院后,刘学锋每周两次找范俊驰针灸、理疗。“每次针灸加上理疗半个小时左右,治疗费仅25元,还能医保报销一部分。”刘学锋说,如今,他颈椎病一个月才发作一次,且疼痛大大减轻。
刘学锋说,和他一样找范俊驰看病的老病号不少,大家都觉得范医生看病便宜、疗效好,对病人特别热情、有耐心,于是共同发起了签名活动。
范俊驰坦言,自己时刻把中医药“简便验廉”四个字牢记心里,对门诊病人发挥中医药优势,保守治疗为主;住院部收治疑难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能微创手术的绝不开放大手术,能保守治疗的绝不手术处理,尽可能减少患者医疗开支。
文/唐智峰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