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颤专病中心:
电位指导的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治疗
在传统解剖消融的基础上,通过给心房绘制一张精确的“电路分布地图”,还原房颤发作的机制,明确导致房颤持续的部位。这是一项创伤极小、恢复快、定位准、疗效佳的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突破性新技术,患者术后再次出现心律失常的概率大大下降。主要用于治疗心房颤动,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心功能恶化的风险。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经支气管镜微创介入
精准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技术
这是一种通过支气管镜治疗慢阻肺病的新技术。医生通过术前规划路径,在全麻下通过支气管镜精准到达慢阻肺患者的某一个支气管对其损伤或对肺大疱直接穿刺,使得受压的正常肺组织被释放出来发挥功能,患者的肺功能及喘息症状得以改善。
■ 心血管内科:
经导管瓣膜介入置换技术
治疗主动脉瓣/二尖瓣反流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常通过血管穿刺入路,在超声及影像引导下,将一枚人工生物瓣膜沿着导丝输送至病变主动脉瓣部位,精准释放瓣膜,替换原有的病变瓣膜。
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通过股静脉穿刺入路,在超声引导下,将二尖瓣夹合装置(夹子)精准送至二尖瓣反流部位,成功夹持二尖瓣反流区域的前后瓣叶,以纠正二尖瓣反流,改善心功能。
经导管介入微创技术,无需开胸,创伤小、恢复快,为高龄、心功能差、外科手术高危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病康复治疗的心肺运动试验技术
让人戴着呼吸面罩在跑步机或自行车上运动,通过监测心跳、呼吸和疲劳程度来评估测试者心脏和肺的整体功能。适用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心脏支架术后、心脏搭桥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等有运动评估和运动康复需求的人群。
■ 心脏大血管外科: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
通过微创手术植入心室辅助装置,即“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无需摘除患者原有的自体心脏,而是在心脏旁边加了一个“机械泵”,代替心脏的泵血功能。可在危险性高的心脏手术过程中使用,预防心脏骤停、心功能下降;作为等待心脏移植手术的过渡治疗,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是延续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治疗手段。
■ 内分泌科:
足背—足底弓(PPL)腔内成形术
序贯创面修复技术治疗难愈性糖尿病足
创新性应用“双路导丝”技术像钥匙开锁般打通足部闭塞血管,应用多维度技术序贯解决糖尿病足“保肢”难题,治疗更加精准,伤口愈合更快,显著提高保肢率。
■ 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
肠道菌群移植技术
通过精准配型,从特定健康人粪便中提取有益菌群后移植到患者肠道内,帮助改善肠道健康、调节免疫功能及代谢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多种慢性疾病目的。为常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肠道及肠外疾病患者提供新选择。
■ 消化内科:
双“E”技术为基础的多技术手段整合
治疗复杂疑难胰胆管梗阻
这是一种不开腹、创伤小的新整合技术。医生通过不同的内窥镜经口腔进入人体内,可以经由不同路径对胆管或胰管梗阻进行疏通。尤其适合年纪大、外科手术风险高的患者。
■ 神经内科:
反桥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卒中
先用一根细导管伸到堵住的脑部大血管处,用取栓装置把堵路的大血栓“取出来”或者“吸出来”,让大血管的血流先恢复。再通过更细的微导管,直接在原来堵住的大血管附近,注射一些能“化掉”小血栓的药物,把远端小血管里残留的小血栓也“融化掉”;不开颅、创伤小。
■ 胸外科:
人工智能辅助
单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部分切除术
依靠人工智能(AI)技术指导微创早期肺癌手术的新技术。医生通过AI的强大能力,像日常驾驶使用地图导航软件进行交通引导一样,使微创手术变得更简单、更精准,减少并发症。
■ 疼痛科:
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联合围术期
多模式镇痛术治疗颈腰椎退行性疾病
用微创小手术解决颈腰病(主要是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并且用组合拳的方式全程管理疼痛,让病人痛苦小、恢复快。
文/李蓓 马遥遥 刘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