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汉市历史最悠久的西医医院之一,武汉市第四医院近年来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发展,不断开拓创新,4项入围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
在硬核技术革新的同时,医院坚持深度发展与人文关怀双轨并行。从为银发族争夺“黄金48小时”的生命保卫战,“髋爱行动”成为老龄化社会公共卫生难题的破题样本,到给穿梭街巷的骑手构筑职业健康防护网,开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健康保障的新模式。医院夯实医疗服务能力,打造覆盖12大学科、41个病种的慢病管理体系,有效在案人数10.37万人。
武汉市第四医院正以百年积淀为基石,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人民需求为坐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温度,铸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核,为超大城市卫生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四医样本”。
■ 打造绿色通道 髋部骨折患者人均节省近万元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科疾病,过去常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这是因为疼痛和下肢活动障碍会使病人长期卧床,从而带来四大并发症: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褥疮,严重危及生命。有数据显示,髋关节骨折的患者如果不积极治疗,1年内病死率高达33.7%。
同时,不少老年患者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不仅会加大手术的风险,入院检查和评估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患者卧床时间随之延长,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压力。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从2024年9月开始,武汉市第四医院开始着手建设老年人髋部骨折绿色通道,确保符合手术条件的老人在黄金48小时内进行手术。
医院以骨科牵头,各学科共同梳理优化急诊接诊、入院办理、术前检查、评估,多学科MDT会诊等一系列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一键触发”多学科响应:患者确诊30分钟内启动术前检查,6小时完成各项检查、检验。
一旦出现相关结果异常,多学科会诊机制随之启动,共同对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评估和调整,并制定个性化的麻醉与术后镇痛方案,每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赛跑”,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的理念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髋部骨折绿色通道建设至今,在48小时内接受手术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超过八成,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达到“当天入院,次日手术,三天下床”,卧床时间和并发症风险都大为减少。髋部骨折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减少4.88天,人均医疗费用减少8900余元。
髋关节绿色通道的建设,实现了“四方共赢”的效果:对患者和家属而言,住院天数的大幅度缩短,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减轻照护压力;从医保资金的运用角度,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基金支出的显著减少;对全社会而言,老人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缓解了老龄化社会的公共卫生难题;站在医院管理的角度,也能进一步提升多学科会诊的运行水平,有利于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 开设骑手门诊 为6万新就业群体打造健康后盾
目前武汉市有各类外卖快递骑手约6万人,成为重要的新就业群体。行业工作特性使该群体运动系统伤病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为了给该群体提供更便捷、更专业的诊疗服务,武汉市第四医院(湖北省运动医学中心)于今年7月28日正式开设“骑手门诊”,身着红、蓝、黄工服或亮出手机接单界面的骑手,通过医院官微一键进入“骑手门诊”菜单,即可免挂号费,从分诊、检查到治疗的一站式绿色通道全程提速,为他们节省宝贵时间。
作为湖北省运动医学领军单位,该院运动医学中心多年来对骑手高发职业伤病有着深入研究,如“双疤征”后交叉韧带断裂快速诊断法相关研究,已写入业界指南。依托学科优势,能在短时间内精准评估伤情,力争实现“10分钟快速诊断”。
跑了8年外卖的骑手陈师傅,为赶一个即将超时的单,慌忙之中摔伤了腿。忍了半个多月疼痛不见缓解,跑单到武汉市第四医院附近时,找到骑手门诊就诊。经诊断,陈师傅的膝关节交叉韧带断裂,但他面露难色不愿手术。
原来,陈师傅爱人患癌,两次手术已掏空家底。该院副院长、运动医学专家张青松了解情况后,询问老陈,“如果不手术,能否接受恢复到七八成。”这已远超老陈预期,他愉快地接受了一套“保守+康复”的诊疗方案。
“骑手常见的职业病包括膝关节损伤、肘关节‘网球肘’和腰椎劳损等。”该院运动医学中心二病区主任杨旭介绍,据临床经验,骑手往往担心因治疗影响工作、收入中断而延误就医,不愿接受长期治疗。因此,该院还推荐可兼顾工作的康复方案,将健康防护融入工作场景。
曾有一位22岁的外卖小哥因送餐摔伤右肩来到“骑手门诊”,接诊医生通过快速诊断确认其肱骨大结节骨折无移位,为其定制保守悬吊固定治疗康复方案。
“这些为城市生活提速的人,值得拥有更坚实的健康后盾。”该院党委书记、院长夏平教授表示,“骑手门诊”只是一个起点,目前该院已计划联合平台企业建立“骑行健康档案”,开发损伤预警系统,将健康干预关口由治病前移至防病。
■ 挂牌骨感染中心 综合诊疗引领区域之先
2025年8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举行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余斌教授予武汉市第四医院院领导共同为该院“华中地区骨感染疾病诊疗中心”揭牌。
据介绍,骨感染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任何骨骼,其发病率与致残率居高不下,这类疾病一旦发生,往往迁延难愈,治疗周期漫长,费用高昂,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身心和经济负担。
武汉市第四医院手、显微及修复重建外科中心,在华中地区率先开展了骨感染性疾病的多学科、多手段、全周期的综合诊疗。
如糖尿病足和膝关节腔感染的患者,中心组织了多学科,从患者的病因、病理、分类和分型上入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如冲洗负压引流技术、富血小板血浆覆盖技术、自体脂肪移植覆盖技术等,极大地延缓了患者病情的发展和挽救了患者的肢体功能。
对于骨感染引起的小节段缺损,中心采用Masquelete技术(又称诱导膜技术),在骨感染区域彻底清创的空腔内植入抗生素骨水泥,六至八周后在骨水泥周围会形成一个抗感染能力强和成骨能力强的生物膜,取出骨水泥后植入自体髂骨便可重建功能和根治骨感染。
对骨感染引起的大节段缺损,中心采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从自体健康的骨组织上通过外固定牵张成骨再生来填补感染性骨缺损的区域,该技术是中心治疗大节段骨缺损的终极武器,中心治疗的最长骨缺损长达28cm,让许多面临截肢绝境的患者重建肢体功能、重新站起来,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 全周期“护心” 硬核技术构筑坚实防线
作为湖北省及武汉市心血管临床重点专科,武汉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集国家胸痛中心、国家心衰中心、标准化房颤中心、高血压中心等多项权威认证于一身,同时作为武汉市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中心和德国心血管病专家武汉活动基地,已建立起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肺血管病、晕厥及外周血管疾病、心脏康复等多个亚专科全覆盖的精准诊疗体系,实现从预防、诊断、治疗到康复的“一站式”闭环管理,年服务患者12万余人次。
常规技术与前沿诊疗并重,持续突破治疗瓶颈。心内科团队不仅常规开展冠脉支架植入、射频消融、房颤左心耳封堵术等经典技术,更率先开展多项前沿技术。其中,冠状动脉旋磨手术通过高速旋转的旋磨钻头,将血管壁出现的钙化斑块“磨碎”,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就好像用毫米级的“钻头”清理水垢,却不会损伤血管,为复杂钙化病变患者“凿开”生命通道,年手术量排名全国前50。科室开展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则是用微创技术将人工瓣膜通过血管送到心脏,实现心脏“换门”不开胸,为高龄高危心脏瓣膜病患者重启“心”生之门。
科室配备了数字血管造影仪(DSA)、CARTO三维电生理多导仪、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循环支持、血管及心腔内超声、旋磨治疗仪等高精尖医疗设备,为精准诊疗提供坚实保障。
科研创新持续为临床注入活力,提升危重症救治水平。心内科两项原创性新技术被国际知名期刊点评“杰出的临床应用成果”。其中硝普钠联合肺动脉球囊扩张治疗休克型肺栓塞技术,开创性提出硝普钠在休克型肺栓塞中的应用,为这一高危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改良Valsalva动作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通过物理疗法治疗晕厥患者,临床效果良好。
从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的争分夺秒,到导管室内冠脉旋磨毫米级精细操作;从多学科联合诊疗(MDT)破解疑难病例,到心脏康复中心的个性化康复处方,武汉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始终以技术创新守护心跳,用医者仁心温暖生命,为每一位患者构筑坚固的“心”防线。
■ 教学相长 住培考核连续两年100%通过率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岗位、成为具备独立诊疗能力的医师前必须接受的系统性培训,是中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阶段。对医院来说,也是驱动人才梯队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发动机。
最近两年,武汉市第四医院住培工作成果显著,结业理论考核通过率连续两年达到100%,在省内大型综合医院中名列前茅。在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同时,也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医院对住培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医院在教学工作中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院长亲自抓,全院齐动员”:院领导亲自部署,各专业基地和职能部门认真执行,从日常教学到备考冲刺,再到后勤保障,每一步都踏踏实实,步调一致。
“名师出高徒”,优秀的学员离不开认真负责的老师。据介绍,医院会为每一名学员安排一位专家作为结对导师,负责对学员的监督及辅导。日常还会通过各类技能竞赛和评比等活动,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并定期组织座谈会,鼓励学员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教训,促进彼此学习和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医院每年开展评优树先活动,对优秀专业基地、优秀指导医师及住院医师给予奖励,提高指导医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住院医师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带教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鼓励指导老师参加教学技巧的学习,培养其带教能力,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实行学员和教师双向评分,将学员对老师的打分,作为优秀带教老师的评审依据。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教’与‘学’的双向奔赴。”该院党委书记、院长夏平教授表示,医院仍将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过程管理、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考评体系,不断提升住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杨京 荆彤 陈梦圆 洪芷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