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勇创心脏病诊疗新高度

    2017年10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正式成为“‘一带一路’心脏介入培训项目”的培训基地,已陆续培训来自印尼国家心脏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心血管医生10余人。(右三、右二为鄢华院长、宋丹主任)

    陶凉教授团队运用独创技术——衬裙双瓣环扩大技术为复杂瓣膜病患者成功手术。

    2024年,在印度尼西亚介入心脏病学年会(ISICAM 2024)上,鄢华教授团队通过5G远程系统,为一名52岁左主干合并三支血管病变的患者成功完成高难度PCI手术演示。

    陶凉教授在2025年AATS大会(国际顶级胸心外科学术年会)核心议程进行分享。

    华正东主任为患者进行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手术。

    2024年,亚心心外科获批“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卓越中心”。

    8月13日,由武汉市卫生健康委主办的武汉市首批核心医疗技术评审入围名单正式公示。其中,作为唯一一家入围的非公医疗机构,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三级甲等心脏病专科医院)参加评审的7项技术有3项挺进“决赛圈”,并成功入选。

    其中,院长鄢华领衔的“腔内影像学指导的冠状动脉精准介入治疗”(强基技术)使亚心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降至0.13%;陶凉教授首创的“治疗联合瓣膜病的衬裙双瓣环扩大技术”(领航技术)将亚心复杂瓣膜病患者5年生存率从37%提升至94%;心外科主任华正东深耕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先锋技术),为众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

    作为非公医疗机构的标杆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用26年的时间证明:当临床需求辅之以科研创新之翼,就能在心脏病治疗的“金字塔尖”书写“中国方案”。

    ■ 团队融合 多学科协作锻造“心脏专科航母”

    累计接诊国内外患者628万人次、完成各类心脏外科和介入诊疗及手术52.97万例——这份25年的成绩单,让亚心医院心外科手术量连续21年稳居全国前三、华中第一,心内科介入量位列湖北榜首、全国前列。 

    在这艘“心脏专科航母”上,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外科,与6个湖北省重点专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超声科、检验科、临床护理)组成“黄金战队”,从体外循环到重症监护,从影像诊断到临床护理,每个环节都藏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硬实力。

    “独行快,众行远。”亚心医院院长鄢华道出制胜关键。该院对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路径诠释了亚心的多学科协作:急诊科率先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争分夺秒抢占黄金救治时间;心内、心外科专家联合会诊,为开通闭塞血管制定精准最佳方案;重症团队24小时动态监测,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康复科早期介入,让术后功能恢复按下快进键。这种多学科协作的“亚心模式”,让医院各学科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及治疗领域齐头并进。

    2012年,亚心医院同时荣获国家级冠心病、心律失常、结构性心脏病介入3个培训基地,2015年胸痛中心被授予“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中心暨示范中心”;2018年获批“房颤示范中心”;2024年获批“国家瓣膜中心认证中心”;2024年心外科获准为“中国冠状动脉搭桥培训基地”“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卓越中心”及“国家标准化肺血管病中心”等。

    建院以来心内科共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检查和手术达43万余例,2024年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检查和手术达41180例,位居全国前十、湖北省首位,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10968例,腔内影像学使用率达57.6%;并发症发生率从10年前的0.65%降至目前的0.13%。

    亚心医院心外科作为湖北省获批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内有两位专家曾获得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的最高奖项“金刀奖”,总手术量累计完成9万余例,覆盖全年龄段病患,外科手术平均死亡率低于0.5%,持续引领国内心血管外科领域。

    ■ 勇攀高峰 以科技创新点亮生命希望

    ◎ 从“黑白摄影”到“3D导航”的技术革命

    “过去做冠脉造影就像看黑白摄影,现在有了腔内影像,相当于给医生配备了高清3D导航。”鄢华用这个比喻,解释着入围决赛的冠状动脉精准介入治疗。这项将“微型超声”(IVUS)或“微型光镜”(OCT)送入血管的技术,让医生能看清传统造影无法明确显示的斑块侵蚀、血管夹层,仅去年就帮助6322名患者避免15%~30%的过度支架植入。

    35岁的柳先生体育运动时剧烈胸痛3小时,到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诊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其他血管正常。术中行前降支血栓抽吸后残余狭窄40%,OCT检查提示“斑块侵蚀”,建议药物治疗。一个月后复查血管完全正常,没有狭窄存在,成功避免支架植入。

    鄢华介绍,传统冠脉造影的“黑白摄影”时代,医生常面临两难抉择:漏诊或误判导致支架未及时植入,患者将面临心血管事件风险;若过于积极处理,则可能导致支架过度植入。腔内影像技术的出现,如同为介入手术装上“3D导航”,精准介入能避免不必要支架植入,降低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愈后。

    ◎ 独创“衬裙技术”让心脏病患者重获新生

    亚心医院陶凉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衬裙双瓣环扩大技术”此次入围决赛,这是真正的“中国原创”。这项技术实现了复杂瓣膜疾病解决方案从0到1的突破,解决了瓣膜置换术后出现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的世界性难题,降低了再次开胸手术的风险和死亡率。它使亚心复杂瓣膜病患者5年生存率从原来的37%提高到了94%。

    60岁的黄女士(化姓)是“衬裙技术”受益者之一。14年前她因风湿性心脏病更换了两个心脏瓣膜,2020年再次出现严重功能障碍。传统方案只能植入更小的机械瓣,但陶凉教授团队运用“衬裙技术”,在术中扩大瓣环并利用人工血管作为“衬裙”,成功为其植入更适合的生物瓣膜,避免了终身服用抗凝药物的困扰。术后复查显示,黄女士心脏功能恢复良好。

    “这项技术让体型偏小的患者也能使用大尺寸瓣膜,血流更通畅,显著降低再次手术风险。”陶凉教授介绍。该技术自2018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从单一主动脉瓣扩展到二尖瓣联合治疗,使亚心复杂瓣膜病患者5年生存率大幅提升。作为中国心血管外科“金刀奖”得主,陶凉教授始终秉持“科技创新为民惠民”理念,其团队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多项原创技术,不断改写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命运。

    ◎ 挑战极限让“人工心脏”挽救更多生命

    心衰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期阶段,但有些患者抗心衰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心脏移植供体又严重匮乏,如何帮助患者有质量地生活?亚心医院心外科主任华正东一直在探索更多可能。

    2024年2月,37岁的二胎妈妈小雯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终末期心衰治疗及康复中心重获新生。5年前确诊围产期心肌病的她,左心室射血分数仅27%,随时可能猝死。多学科团队为她植入的“人工心脏”——这颗核桃大小的“生命马达”,让衰竭的心脏重新有力跳动。

    从医24年,华正东一心牵挂着患者,一心敢于技术创新和突破,他聚焦“人工心脏”技术,让终末期心衰患者看到重生的希望,并通过接地气的短视频让高精尖技术走近老百姓。同时,他敢于突破学科壁垒,通过内外科融合,让多学科团队围着患者转,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据了解,全国每年大约有100万患者等待心脏移植,但每年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却不足1000例,“人工心脏”对终末期心衰患者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华正东说:“作为一名医者,立足患者,破解生命难题,让创新技术造福更多患者,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在亚心医院,不仅有“中国原创方案”的技术,还有一批核心医疗技术,也在不断让患者受益:如鄢华教授牵头开展的血管介入机器人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宋丹主任开展的循环支持下复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韩宏伟主任开展的多学科合作心脏起搏电极拔除术;张劲林主任开展的ECMO支持下器质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影像中心马小静主任和检验科张真路主任联合开展的基于多模态影像组学的心肌淀粉样变性疾病精准诊断技术;检验科张真路主任开展的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个体化诊治技术、高敏肌钙蛋白I检测技术和心血管疾病相关出凝血的实验室监测技术;麻醉科黄维勤主任开展的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上腔静脉引流、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和蛛网膜下腔引流术。

    据了解,近年来亚心医院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重点项目1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7项,主持市级科研课题122项,横向科研项目236项,临床试验项目204项。多个科研项目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5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3项。5年来,医院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82篇,其中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欧洲心脏杂志,影响因子达35.6)达14篇。

    鄢华表示,临床痛点不是医疗发展的阻碍,而是科研创新的起点。当我们看到患者因传统技术局限而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当基层医生面对复杂病变时缺乏精准诊疗工具,当高精尖技术因成本问题难以普惠大众——这些痛点的背后,恰恰蕴藏着技术突破的机遇。

    她说,医院鼓励医生把临床中遇到的“治不了”“治不好”“治不精准”的问题,转化为科研攻关的课题。无论是陶凉教授首创“衬裙双瓣环扩大术”解决瓣膜不匹配的世纪难题,还是推动腔内影像技术从“高端配置”变为“基础工具”,每一次创新都源于对临床需求的深刻洞察。

    ■ 共享推广 让“高精尖”技术惠及更多患者

    近年来,亚心医院持续推动心血管诊疗技术的普及与提升,通过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开展规范化培训及跨国技术交流,让“高精尖”技术惠及全国基层医院和患者,并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输出中国经验。

    自2008年6月引进血管内超声(IVUS)系统、2012年7月引入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系统以来,亚心医院已举办21期腔内影像技术培训班,累计培训心血管临床医师300余人。同时,鄢华主译国际经典IVUS学术专著,为国内医生提供权威学习教材。未来3年,医院计划帮扶100—150家介入中心及基层心脏中心,推动腔内影像指导下的精准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规范化开展,助力不同区域医院,提升冠心病及复杂冠脉病变的诊疗能力。

    陶凉教授不仅独创“衬裙双瓣环扩大术”,且身体力行地推动了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目前已有20余家医院可独立开展该手术,使患者救治量及救治能力显著提升,引领中国心外科技术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国际推广方面,亚心医院已为15名印度尼西亚心脏介入医生提供冠脉介入及腔内影像学培训。2024年,在印度尼西亚介入心脏病学年会上,鄢华教授和团队在线上成功演示了一台高难度、高风险的复杂冠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该患者冠状动脉存在严重钙化病变,手术团队在VA-ECMO(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采用OCT精准导航,结合旋磨术和血管内碎石术,最终完成左主干前三叉Provisional双支架术,术后效果理想。这一手术充分展现了亚心医院在复杂冠脉介入领域的技术实力,赢得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亚心医院积极推动中国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国际交流,通过手术演示、学术合作和人才培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升心血管诊疗水平,使中国方案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参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文/黎清 吕惠 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