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黄陂区人民医院

“芯”引未来 智“惠”民生
数智转型重构就医生态

    航拍黄陂区人民医院。

    作为黄陂区医疗体系龙头,黄陂区人民医院近年来以创新驱动区域健康网络升级,依托24万平方米智慧化新院区与高端设备群,构建“1+1+N”紧密型医联体。通过专家下沉、联合病房、远程诊疗及AI智能系统,实现优质资源全域覆盖,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服务。

    一部手机串联起就医全流程,AI助手“小木兰”轻点屏幕,为七旬老人规划最优就诊路径;云端影像瞬间传输千里之外,同济专家线上指导基层医生完成创伤急救;药师背着小药箱迈进农家院,为独居老人清理过期药品并手写用药清单。

    黄陂区人民医院正以智慧服务破解“看病烦”,用紧密医联体托起“健康梦”。从“小木兰”“云胶片”到学科共建,从“一对一陪诊”到微创手术救治高危患者,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在此交融,让百万黄陂群众见证医疗之变,为健康黄陂注入强劲动能。

    ■ 倾力服务

    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

    “康乃馨”芬芳就医路。“以前看病像闯关,现在有‘导航员’了!”在医院大厅导诊台前,慢性病患者李大姐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就医,感慨自己再也不必为就诊发愁。今年1月,黄陂区人民医院组建160余人的“康乃馨志愿服务队”,和导诊部一起为患者提供一对一陪诊服务。

    暑期惠民行动助力百姓“医”夏。今年7月1日至8月31日,黄陂区人民医院推出“暑期健康惠民行动”。如今成效显著:通过全天候医疗服务(含午间门诊、24小时儿科急诊及无假日医疗)保障暑期就医需求;推出住院交通补贴、复诊免挂号费及十大科室体检折扣,减轻群众负担;众多师生慕名而来,享受专属福利;中医三伏贴服务深化健康理念。据统计,行动累计惠及近万人次,以五大务实举措破解暑期就医难题。

    专线通勤车开进客运中心接患者。今年5月,1号通勤车首次停靠黄陂客运中心P1路站台。家住盘龙城的周女士搀扶术后父亲上车,半小时直达新院区复诊:“以前转三趟车,现在免费直达车省心又省钱!”两条通勤线路覆盖老院区、盘龙城院区,周日到周五滚动发车,年惠及患者预计超3万人次。

    ■ 智慧内核

    “小木兰”重构就医生态

    “胸痛该挂心内还是急诊?”6月13日,“小木兰”智能就医助手上线首日,患者陈先生输入症状描述。AI大模型瞬间调取定位信息、科室实时流量、医生接诊速度数据,生成路径:“心内科当前等候2人,距您50米。”  

    从“迷宫寻路”到“无感互联”。系统封装数十项高频微指令,点击“查报告”直接跳转至结果页面。运行以来,患者平均候诊时间大大节省。  

    云胶片终结“拎胶片时代”。今年3月,医院上线影像云系统。骨折患者李磊用手机扫码,便调出自己的三维重建影像。“患者可以通过放大图像看骨裂细节,细节一览无余,方便又快捷。”医院放射科医生表示,不同科室、不同医院的专家能够实时共享患者影像,打破了地域限制,极大提高了诊断的精准性和效率。

    智慧赋能让手术室迸发创新火花。今年,黄陂区人民医院MDT团队成功为一名合并冠心病、膀胱癌的70岁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ERCP内镜取石术。面对手术的高危风险,多学科团队精密协作,运用尖端微创技术,仅用40分钟便经自然腔道完成结石取出。该案例彰显了医院在复杂病例处理上的技术突破,更是医院上半年“提升高难度手术占比,优化手术结构”战略转型的重要成果。目前,医院三、四级手术占比同比提升35%,正加速向区域疑难重症诊疗中心迈进。

    此刻,医院首届创新案例大赛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完善。这场以“改善服务 提质增效 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大赛,设置四大攻坚方向: 1.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含多学科协作创新);2.患者就医体验(聚焦就诊流程重构);3. 管理效率提升;4.数智赋能应用。 

    “创新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我们要把短板变成跳板。”院长杨国良展示评价维度:创新性、有效性、可推广性三大核心指标。

    ■ 医联体攻坚

    织就百万人口健康网

    3月7日,黄陂区人民医院与武汉市中心医院的29个学科共建项目签约落地,8家基层医疗机构挂上“1+1+N医联体”牌匾。如今,“科包院”模式更与大健康融合,合力助推医共体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院一策”精准滴灌。今年初,李家集街道卫生院作为黄陂“1+1+N”区域紧密型医联体成员单位,在区人民医院指导和帮扶下,通过上级专家坐诊、巡回医疗和手术指导,成功创建了胸痛、卒中中心等特色专科和急救网络体系,完成武汉市基层首例脑卒中静脉溶栓手术,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家门口体验三甲服务。今年七月,前川街道卫生院接诊了一位复杂糖尿病患者,医生通过医联体平台向黄陂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专家发起远程会诊。专家在线查看病历、分析数据,与卫生院医生共同制定了治疗方案,并指导后续健康管理。患者感慨:“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专业诊疗!”

    专家工作站激活创伤救治。5月,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蒋建新与同济医院白祥军教授共赴黄陂区人民医院,对医院创伤外科学科建设及同济创伤外科专科联盟合作项目开展指导。不仅如此,白祥军教授每周三坐镇急诊科,并带教医生完成多项高难度或区域首例手术。

    当微创技术让高龄患者免于开腹之苦,当家庭药师为独居老人手绘用药日历,当云胶片使农民异地看病少花数百元路费——技术之核最终在人文关怀中绽放光芒。

    杨国良表示:“数智化不是冷机器,而是医患握手的温度。”此刻,29个学科共建项目正在黄陂生根发芽,“小木兰”2.0版本即将嵌入慢病管理全流程。从智慧医院到健康黄陂,一场以人为核心的医疗变革正万象“核”鸣。

    文/张越 舒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