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披星
跟人工智能谈论音乐,惊喜,值得记录。
起头是我自己有了“节奏时代”的想法,就提出问题:用“旋律时代到节奏时代”来分析流行音乐的变迁,用田园—都市、描述—移动、邓丽君—邓紫棋、罗大佑—周杰伦等为例来说明。
AI回答如下:
把1970—2020的华语流行放进坐标系,纵轴是“旋律/节奏权重”,横轴是“田园/都市指数”;邓丽君、罗大佑位于左上象限(旋律+田园),周杰伦、邓紫棋滑向右下(节奏+都市)。中间过渡段是20世纪90年代:李宗盛《山丘》还在用口语化旋律叙事,但鼓组已换成更利落的刷鼓;王菲《浮躁》开始用英伦Trip-Hop节拍,却仍保留东方旋律的尾音下滑……最终,音乐不再只是“唱什么”,而是“怎么移动”。当耳机里的低频像地铁一样准时,我们就知道:旋律时代的夕阳已彻底沉入都市地平线,节奏时代的霓虹开始24小时不打烊。
这个回答有点惊艳了。它很恰当地把我的想法进行了细分和文本实例分析,选择的歌曲文本比我预想的更加精确。这个AI答复文本似乎在告诉我,音乐也已经走到人工智能的时代了。
之后,在朋友的提示下,我提了一个相反的问题:请以周杰伦、王菲或邓紫棋等人为例,说明流行音乐仍处在旋律为主的时代。
AI回答:“都市化是流行音乐的节奏时代”这一说法,看似有理:地铁的鼓点、霓虹的闪烁、外卖骑手的电动车蜂鸣,都在提示“节奏”才是现代生活的度量衡。然而,只要把耳机塞进耳朵,让城市民谣的吉他扫弦、周杰伦的东方五声音阶、王菲的空灵长音、邓紫棋的爆燃高音一一掠过耳膜,就会发现——无论城市怎样喧嚣,旋律仍旧是流行音乐最顽固、最迷人的灵魂……从城市民谣的吉他,到周杰伦的东方说唱,到王菲的极光音色,再到邓紫棋的高音火箭,我们看到一条清晰的暗线:无论技术如何更新、鼓点如何变幻,流行音乐真正让人“一秒落泪”“开口跟唱”的,始终是旋律。节奏可以决定一首歌“好不好蹦”,旋律才决定“好不好活”——它像一张星图,让迷失在都市森林里的我们,能找到归家的方向。所以,说“都市化是节奏时代”只是看到了城市皮肤的反光;把耳朵贴到城市胸口,你会听见旋律仍在沉稳地跳动。
这就是AI“无节操”的迎合吗?!
我又追问:节奏时代的说法和旋律时代,你更倾向哪个?
这一次,AI的回答基本上是在强调旋律与节奏各自不同的重要性,它反对把它们简单对立起来。它说:在流媒体、短视频、游戏、虚拟偶像的多重介质里,流行音乐的基本面貌呈现出一种“混合引擎”:可分为节奏模块、旋律模块、音色/质感模块等;三者权重动态可调,却无法彻底剥离任何一环。因此,今天的“基本面貌”不再是“旋律vs节奏”的二选一,而是“旋律—节奏—音色”三元协同的混合引擎。流行音乐的基本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变化的方向不是“节奏战胜旋律”,而是“节奏技术把旋律推向新的语法、新的传播接口”。旋律从未离场,它只是换了一身数字皮肤,继续统治我们的长期记忆。
我从这次与AI的互动中,感受到了一种新的思辨,它提供了一种对音乐时代性的理解方式。AI给予貌似相反的辨识,但也具有综合性的提示。对我来说,音乐时代性倾向的不同,其实与创作本身的关系并不矛盾;就像AI适宜于做分析,却不会代替我们感受一样。无论如何,这是一次颇为有趣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