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半年地区生产总值破千亿元 城区高质量发展六年领跑全省

武昌区:因地制宜探索城区转型发展

    武昌滨江。

    国铁城投中心。

    武昌区商贸消费持续升温。

    黄鹤楼与远处的现代高楼同框。

    “活化”的昙华林。

    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武昌区将继续落实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部署要求,紧扣武汉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目标任务,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不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探索城区转型发展新路径,推动现代化武昌建设再上新台阶。    

    ————————

    8月5日,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与“2025赛迪百强区”榜单。武昌区较去年再前进1位,排名第40位,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

    今年以来,武昌区站在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两千亿元的新起点上,全力统筹稳增长和促转型,推动经济发展量质齐升、向新向好。上半年,武昌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中心城区第一。

    乘“数”而上,逐“绿”而行。

    武昌区将继续落实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部署要求,紧扣武汉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目标任务,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不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探索城区转型发展新路径,推动现代化武昌建设再上新台阶。

    ■ 提升发展“含金量”——

    一批“量质齐升”项目夯实高质量发展底气

    长江右岸,武昌滨江商务区,一座高229米的银灰色建筑如竖立的“复兴号”列车直冲天际。这座全国首个高铁科技产业总部楼宇即将交付使用,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国铁集团旗下企业及京工控股集团等20余家企业等候入驻。

    “不少意向企业正在洽谈入驻,他们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效应。”国铁城投武汉置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国铁城投中心将围绕高铁工程科技、装备科技、通信科技等细分领域,瞄准高铁科技产业上下游知名企业招大引强,加速在楼内实现“高铁科技全产业链生态圈”。

    除了在建项目高效推进,荆楚机器人、小鹤创新科技等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武昌,天猫优品华中区域总部、保伦电子华中总部、滴滴出行华中总部、中碳航投新能源华中总部等一批“含金量高、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也纷纷入驻。

    “这些项目不仅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跃升,为武昌经济增长、产业转型、民生改善注入强劲动力。”武昌区相关负责人说。

    投资兴区、项目为王。今年以来,武昌区全力抓项目、扩投资、优结构,为加快转型注入强劲动能。上半年,武昌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排名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0亿元、增长8.7%,规模全市第一,增速连续26个月中心城区第一。

    消费旺,经济活;投资强,后劲足。

    今年即将开业的武汉滨江天街,是龙湖集团和联投清能集团在武昌滨江打造的旗舰型产品,为此还追加了上亿元投资。

    随着武汉滨江天街的开业,3公里聚集7家“全国首个”“华中销冠”“集团顶配”大型商业综合体的武昌滨江商业圈将顶流来袭,商业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武昌滨江,也将成为武汉商业密度最高片区。

    在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下,夯实了武昌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 提升发展“含新量”——

    276家数创企业新驻武汉滨江数创走廊

    个子170cm,拥有一双灵巧手,可模拟人类表情,可站立、可行走。5月29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丁汉教授团队研制的“荆楚”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武昌。

    据介绍,“荆楚”人形机器人落户在武昌区武汉数创大厦的湖北荆楚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中心将聚力“产学研资”融合,聚焦高端人才引育、核心技术突破、市场资源整合与资本高效运作,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闭环创新体系。

    武汉滨江数创走廊是武昌最核心、最具活力的数创街区,已被纳入武汉市“一城五谷三廊”创新空间规划布局。

    以数创大厦为开路尖兵,仅用三年武汉滨江数创走廊就将1栋示范楼扩展为18栋、150余万平方米的数字楼宇集群。今年上半年再添276家数字经济企业,同比猛增245%。寸土寸金的滨江,武昌把最好的空间留给科技创新,让黄金地段持续迸发数创动能。

    乘“数”而上,向“新”发展。

    科教资源丰富的武昌区,近年来,依托武汉大学、中科院武汉分院科研和人才优势,持续聚焦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中科·武大智谷,作为科创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空间。

    今年,随着小洪山科学城、中科院—武汉大学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基地、珞珈创新港产业园的陆续投用,中科·武大智谷将新增32万平方米创新空间,更多科技成果在武昌从“书架”走上“货架”。

    “我们将发挥中心城区吸引集聚创新要素的优势,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武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 提升发展“含绿量”——

    400多家涉碳企业“链动”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2月27日,在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双碳”产业招商专场推介暨武昌区促消费专场活动上,武昌区吸引了大湾区144.2亿元“碳投资”。活动现场共签约16个项目,涵盖碳科技、碳资产、碳金融、碳咨询等前沿领域。

    “我们非常看中武昌完善的“双碳”产业生态。”与荣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斌说,目前该公司已在武昌碳汇大厦成立了武汉分部,不断在武汉加码投资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能与上下游企业及科研机构联手攻克降碳难题。

    “一栋楼就是产业链、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碳汇大厦,吸引了90余家“双碳”企业入驻,成立绿色产业联盟,合力共闯“双碳”市场。

    近年来,武昌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抓住国家加强碳市场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碳汇大厦建设“环沙湖双碳经济带”。

    绿色产业生态圈从“一楼”逐步扩大到“一带”。目前,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产业集聚盘整楼宇20栋,产业空间100万平方米,聚集涉碳企业400多家,产业规模超100亿元。

    以环沙湖双碳经济带为核心,武昌区构建以碳交易服务、碳资产管理、碳金融创新、碳科技服务、碳普惠应用五大双碳服务业为核心的双碳服务产业体系,服务周边形成绿色智能船舶、绿色智能建造、绿色高铁三大特色产业,打造全国双碳服务产业集聚的标杆典范。

    5月18日,武汉船舶大厦正式揭牌,这是继湖北船舶大厦之后,武昌区着力打造的第二个绿色智能船舶产业特色楼宇,自开园以来已入驻绿色船舶产业优质企业20家。

    依托七〇一所、七一九所、长江船舶设计院、武汉理工船舶等船舶产业研发设计领军企业,武昌区正在建设长江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聚区。

    ■ 提升发展“软实力”——

    千余名“零号员工”深入企业一线挖需求

    “如果没有‘零号员工’的帮助,我们可能会错过宝贵的申报机会。”武汉开普勒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齐乐说。

    武汉开普勒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北斗高精度导航业务的公司。不久前,在武昌区“零号员工”的助力下,他们仅用45天就成功申报成立了“北斗+低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武昌区千余名“零号员工”进入企业一线,梳理出政策不清、融资不畅等问题清单,从“等需求”变为“挖需求”。

    “我们形成了企业服务项目清单,企业通过项目清单的直接负责人就可以找到具体对接人,解决问题。”武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为深入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部署要求,该区深入实施产业链长制、大招商格局、“零号员工快线”等工作机制,以专业化干部队伍赋能企业发展。

    7月24日,武昌青锐强基提能专题研讨班正式开班,聚焦提升年轻干部科技创新素养及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小组研讨+企业参访”的模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实战经验和破局思路。

    上半年,武昌区企业主体超过10万户,企业数量和税收规模居中心城区第一。武昌区“零号员工”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融资等问题100余个。

    策划: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文:张博宇 何腾琪 况昕昀 汪宁 陶茂军 严欢 杨蔚 张锦涛

    供图: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