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2.88万户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环大学创新发展带赋能高能级大学之城建设,对标争先、加压奋进,全力拼搏年度目标任务。
————————
从在全省政府层面率先实施“先投后股”改革,再到提出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上建设“山水硅巷”,近年来,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洪山,以奋进劲头在实践中大胆创新探索,加速推动科技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今年上半年,洪山区在稳定经济大盘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规模,大力发展和引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推动八大产业园区焕新升级,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加速建设,用发展“优”全力支撑经济质量“优”。
对标争先、担当作为。下半年,洪山区将知重负重、担责尽责,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为有力的举措,在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市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关键部署中,加速建成高能级大学之城,为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提供强劲支撑。
■ 都市园区转型升级“引凤长栖”
特色产业集群串珠成链蓬勃发展
在青菱都市工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办公桌前摆放的是一张逐年更新的青菱工业倍增示范园区企业布局图。从2012版到2025版,翻开逐一浏览,像是见证一座“新城”的诞生过程。
青菱都市工业园位于洪山区西南部,南抵上汽通用产业园,与武汉经开区隔江相望。因其地理位置,早期吸引了一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落户。
在武汉新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今年投资1000万元改造升级的金属件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加速建设。原本绝大部分业务来自上汽通用的新程汽车,迅速切换赛道,目前产品已供给东风岚图等新能源车企。
在变化的市场“突围”,青菱都市工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园区不少配套企业紧跟技术变革和用户需求,推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实现了稳步发展。
走进孔辉科技华中总部生产基地,减震器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装配好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装配下线。作为国内首家实现乘用车空气悬架自主研发并量产的企业,公司订单涵盖零跑、理想、岚图等众多新能源车品牌。
两年前,因完备的产业链而来,孔辉科技在洪山产业基金的带动下落户青菱。与其相距不远,捷步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制造基地也将于今年投产。
近年来,新龙头带动老企业转型,以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正在青菱都市工业园的产业地图逐步显现。
在联东U谷园区里,武汉筑梦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各类实训平台已销往全国600余家高校,去年营业额达7000万元,今年上半年业务增长20%。
“学生在电脑上输入算法程序,设定对应参数,课堂上所学的图像采集与图像处理技术,就能在‘实训平台’模拟的‘微缩生产线’中得到实战训练。”筑梦科技总经理钟明介绍,2021年,公司因扩张需要搬入青菱都市工业园,租下5层办公楼,楼下生产、楼上研发,便利的办公环境促进了企业发展。
“园区工业用地超1万亩,是武汉市中心城区规划面积最大的都市工业园。”青菱都市工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以银湖中小企业城、联东U谷、东湖高新德成科创中心、德成DE未来港、武大科技园、第一工园等为代表的六大产业园区,目前广电计量、筑梦科技、浙江建投、瑞思坦生物等636家优质企业入驻园区,培育出“四上”企业83家、高新技术企业49家、专精特新企业11家、瞪羚企业9家。
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智力引擎”、马应龙等标杆项目,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大健康产业正在青菱都市工业园聚集发展。今年,泓强“互联网+”医药大健康产业园开工建设,今金方、瑞思坦、翎美生物等中小型医药企业稳健发展,逐步形成涵盖生物材料、中成药、健康食品等领域的生命健康特色产业链群。
随着广电计量等低空经济企业落地发展,青菱都市工业园正加快航空营地等建设,加速低空经济产业进场。
当前,洪山区正推动洪山经济开发区“一区多园”扩区进程,着力构建一条从南到北串联青菱都市工业园、北港工业园及武钢云谷·606产业园的“一核两翼”工业走廊。
北港工业园在全市率先探索“工业上楼”,辖区企业天辉生物医药实现研发、生产、销售“一楼通达”。武钢云谷·606产业园由闲置钢铁老厂房转型蝶变为“文创+科创”双创园区,目前已吸引懂车帝、宝武共享、金港汽车等企业入驻。科技与人文交织,在园区MTC顶峰攀岩馆里,不少年轻人在下班后攀上岩壁,运动解压。
在创新回归都市的趋势下,通过“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模式,兼具产业活力与人文魅力的发展新场景正在洪山区的都市工业园里不断上新。
■ 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积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8月7日,在位于洪山区关山街道的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内,湖北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大楼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
“今年5月,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已进入基坑施工阶段。”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省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将新建1栋门诊病房楼、改建1栋研究实验楼,作为多学科融合基础研究平台、生物资源信息样本库、中医药循证研究基地等业务用房,打造现代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公共平台。
今年上半年,洪山区组织开展大湾区招商、校友招商等各类活动,签约项目41个、金额近150亿元,时代星光、创长弢新材料等29个项目落地开工,开工开业率70.7%,排名中心城区第三。
重大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真金白银的选择,是企业用脚投出的“信任票”,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曲,做好服务很关键。
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回忆,去年,在项目建设前期,关山街道了解到光谷院区老住院楼因历史原因,存在不动产权证办理难题。
关山街道立即安排专人负责,协助其搜集整理老住院楼历史资料,并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审批咨询指导、帮办代办服务,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在洪山区今年开工的重大项目中,高校项目占据主导地位,均聚焦改善和提升高校的教学设施与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区校之间形成双向赋能、双向支持、同频共振的良性循环,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
近日,洪山区高校及科研院所周边配套排水防涝通道建设工程进入招标阶段,建成后将针对性完善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职业学院、湖北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周边,以及融创智谷、武汉创意天地等园区雨污水管网,为区域教学科研、产业发展筑牢排水保障。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既是当期需求,也是未来供给。
今年上半年,洪山区以环理工大创新发展带建设为先行示范,大力支持天辉医用生物材料产业园、三峡科创园(洪山)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创新街区(园区、楼宇)面积6.5万平方米。
在青菱都市工业园、武钢云谷·606产业园等园区,新厂房、新产线等民间投资活力不断释放。一大批重大项目提速上马、稳步推进,将不断积聚起洪山大学之城经济向优向上的新优势、新动能。
■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
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协作创新生态
通过遥感卫星给农田“拍张照”,即可获取地表以下10—15厘米深的土壤污染数据。工作人员将生成的“数字画像”上传至案例库,借助图像识别和大数据算法,“AI土壤医生”几分钟内便能生成治理方案。紧接着,在线上供应链平台上,上下游企业积极响应接单。原本耗时一年多的土壤修复工程,效率因此得到大幅提升。
2023年,位于洪山区的武汉市秀谷科技有限公司开启土壤修复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目前该公司已搭建湖北省农用地大数据联合应用中心,开拓湖北省酸化土壤数字孪生系统等多类应用场景,去年营业额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5%。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秀谷科技的成长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动注脚。洪山区拥有22.88万户经营主体、排名全市第二,其中企业主体9.98万户、排名全市第四,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500家。
市场主体是洪山区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坚持抓大顾小、培优扶强,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生态,从“新”出发,未来产业优势加速构建。
在武汉理工大学风洞实验室,风扇叶片飞旋可吹出近12级台风,在地面上为无人机飞行模拟出变化万千的天空气象。
“风洞试验能为无人机提供气动特性验证和检测平台,也能帮助其选择起落点,帮助低空经济领域成果开展工程化先试先行。”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院长吴斌说。
今年上半年,依托产业基础和空间、科教优势,洪山区启动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瞄准“1+4+1”产业布局,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飞行体验、研发孵化、共享生产等全链条集聚。
“丰富的科教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人才宝库,在这里有良好的产业链提供协同支持。”今年,深耕无线智能领域22年的成都时代星光科技有限公司,在洪山区签约落地华中总部。科创板上市公司兴图新科,成立全资子公司空域智联落地洪山。
目前,洪山区已汇聚200余家低空经济领域企业,基本形成涵盖研发制造、低空文旅等多个产业发展矩阵,为产业跃升提供关键支撑。
8月初,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与低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孵化企业——湖北喻能低碳科技有限公司收到了洪山区“先投后股”二期项目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团队研发的阴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将传统高湿有机固废处置初投资和运营成本降低50%以上,且通过模块化和小型化设计,极大地拓展了应用场景。”公司负责人说,公司成立尚不足一年,这笔资金有力助推了阴燃技术持续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今年上半年,洪山区出台“山水星光”计划、“星光科转8条”等政策,完成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20亿元,22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先投后股”二期专项资金的支持。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全区共注册股权投资机构和创投基金147家,总注册规模610亿元,先后获评“融中榜”中国最佳产业投资聚集区、中国杰出创投活跃区等称号。
今年,在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建设上,洪山区创新打造“星创空间”,储备如洪山科创大厦等园区楼宇,已吸引木瓜法宝等310余家企业入驻。
策划: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
图文:王东方 栾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