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提高服务支点建设支撑力 奋力推动经济能级跃升

发展航船破浪行则必至

    无人机在大悦城附近巡逻。

    依托北斗系统车道级定位的无人驾驶汽车。

    李岿 摄

    作为宏观管理和经济综合部门,发展改革委“管宏观、谋全局、抓大事”,为城市发展提供清晰航向。武汉发改人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谋规划、稳增长、抓投资、兴产业、提能级、促协同、调结构、惠民生,扎实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

    ————————

    江城暑意渐浓时,武汉市发展改革委正激荡着奋进的攻坚热潮。调度会上的数据看板实时刷新,新质生产力培育清单动态更新,国家物流枢纽“五型”方阵持续扩容,区域协同的项目蓝图加速铺展——这是全市发改系统聚焦重点、纵深突破的鲜活写照。

    武汉要不断提高服务支点建设的战略支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实施经济能级跃升是首位行动。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坚持战略引领,高位谋划布局开新篇,以“一号工程”推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以“首位之责”强化顶层设计,以“前瞻视野”做好重大战略政策预研储备。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发改部门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经济能级跃升行动的部署要求,在发展速度上向前赶超,扎实抓好经济稳增长工作;在发展动能上向新转型,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武汉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发展内涵上向实发力,统筹做好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工作,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成绩单亮眼: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92.8亿元、增速5.5%,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规模和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

    【攻坚实录】

    “闯关”高能级

    ◎ 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提升营商环境

    低空凭天任飞,北斗接地畅行

    今年上半年,武汉发展新质生产力,“天”“地”辽阔。

    天高任飞,低空经济加速腾跃。峰飞航空武汉总装基地等多个项目在汉启动。目前,全市已汇聚170余家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共获批32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0%以上。

    地广任行,北斗产业更接“地气”。上半年,全球首款北斗优先全频点高精度芯片在汉发布。目前,武汉已集聚北斗相关企业超过300家,上半年北斗产业规模约339亿元。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多个新质生产力集群发展。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突破性发展北斗产业,同比增长31%;上半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约20.1%;低空经济从“点状突破”向“多端扩面”迈进。

    培育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只是市发展改革委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方面。通过统筹推进“965”产业链链长制,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各产业链牵头单位形成了“一链一表”任务清单,着力构建“链长+链主+链创”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超630家创新平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好的创新生态。2025年,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着力推出一批适应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要的政策包,持续推动市场、法治、开放、政务、产业、科创等6个方面111条工作任务落实落细。

    提升经营主体获得感,坚持向一流标准看齐、向一流服务对标,促进经营主体降本增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升级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平台;通过做强对外开放大平台,加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持续优化对外贸易营商环境。

    ◎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开放支点

    省会城市中首个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就在今年,武汉获批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系我国首个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省会城市,将重塑新时代“九州通衢”地位。

    “五型”枢纽建设以来,武汉市物流业增加值增长37.1%,物流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低于全国整体水平(14.1%)1.9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全国领先。

    市发展改革委加快推动“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正加速构建覆盖中部、辐射全国的立体化物流网络,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同时,采取点对点服务、清单化管理模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物流竞争力,吸引产业集聚形成枢纽经济新增长点。

    陆上,中欧班列连续两年发行超千列,“钢铁驼队”载着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穿梭亚欧,辐射欧亚大陆40国120城,成为内陆连接世界的“陆上丝绸之路”新通道;

    水中,阳逻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脉,集装箱吞吐量节节攀升,合作覆盖国内35个港口、120余个铁路场站,尽显“长江中上游第一港”的开放气魄;

    空中,花湖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5,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国际旅客吞吐量均位居中部第1。武汉既架起人员往来的“空中桥梁”,又打通生鲜、高附加值货物的“洲际快线”;

    同时,汉欧国际物流园正式投入运营,天河机场保税物流中心完工使用,光谷城市货站正式投用,“两场一站”间物流、信息流实现互联互通——一张辐射华中、西南、西北、华南的铁水联运、铁路快运网络和覆盖全国的航空货运网络已然形成。

    ◎ 做强市域融合,促进区域共赢

    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担起关键使命

    位于黄石的湖北联新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平均每天2万片触摸屏、盖板及显示模组下线,大部分产品流向了该公司在武汉合作的中高端客户手中。该企业正是看中了武汉都市圈光电子信息产业完整的链条。

    如今,“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在武汉都市圈形成。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持续提升武汉辐射带动作用,会同都市圈八市同题共答、同频共振,扎实推进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取得新成效,加快实施交通同网只是其中一方面。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是我市“建设支点,当好龙头”的应有之义。市发展改革委做强市域融合,引领圈域发展,促进区域共赢,加快形成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格局。

    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武汉都市圈发展2025年重点工作清单》,明确103项年度任务,加速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

    如今,咸宁市融入武汉都市圈发展专项规划等3项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6个离岸科创园(中心)运营壮大,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赴城市间开展技术支持,都市圈8个协同创新科技项目共支持资金400万元;聚焦光电子信息、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已成功举办5场产业对接服务活动;今年以来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办件量已超80万件。

    市发展改革委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联通,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为抓手,推进城市群在基础设施共联、公共服务共享、产业科技共兴、生态环境共治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建更清更美生态武汉

    激发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多元活力

    8月5日下午,一辆载有30吨运动饮料的氢能重卡,在东西湖中国石化氢能综合能源站加氢后,从汉宜高速驶往宜昌。

    入选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创新案例的这条全国高速公路首条氢能示范线,以武汉为中心,辐射6地市,已累计加氢近6000次、超120吨,车辆行驶超125万公里,减碳约1300吨。

    市发展改革委着力构建氢能产业体系,已拥有15个创新平台(含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在3.8平方公里核心区聚集70余家机构,打造国家级氢能创新中心、装备制造中心和枢纽中心。

    市发展改革委持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加快转化,推进有力:

    一方面,长江经济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十大行动统筹推进,绿色制造、绿色科技等61项任务全部启动;

    另一方面,推进汽车、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武钢、中韩石化、阳逻电厂等重点行业能效改造工程实施后,全市单位GDP能耗较2021年累计下降超过10%;

    同时,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升级改造燃煤电厂,推进武汉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另外,抓好重点能耗行业、重点能耗大户、重点能耗大区节能攻坚,发布《武汉产业能效指南(2025版)》,通过“精细化对标”首次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能效协同管理。

    如今,武汉的绿色转型正成为可触可感的生动图景。青山江滩上,市民在缓坡草地上放风筝,芦苇丛中白鹭惊起;传统工业的绿色蝶变同样精彩,锅炉“吃”进废气、“吐”出绿色能源;高炉装上“火眼金睛”,实时“看穿”铁口……传统钢铁工业焕发绿色新生;能源革新的图景遍布城乡。阳逻电厂的烟囱下藏着“植物工厂”,蔡甸区实现街乡充电站建设全覆盖,武汉正用一个个鲜活场景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闯关清单】

    “谋定”下半场

    进入下半年,市发展改革委一手高站位编制“十五五”规划《纲要草案》,一手发力稳增长下半场,确保经济向上向好运行。

    投资拉动做大。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强化项目全局性谋划;支持推荐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确保2025年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100场以上。

    产业焕新图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国际医疗创新高地,拓展北斗规模应用广度和深度,壮大低空经济的产业规模,促进氢能产业拔节向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

    枢纽提能升级。加快“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大力推进铁路和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中欧班列(武汉)第二始发站。

    扩圈联群抱团。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促进武汉都市圈与襄阳都市圈等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区级经济提质。加快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指导多区开展好“管委会+公司”试点;持续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

    改革发力见效。全面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工作任务落地见效;积极探索“一区一品”“一行业一品”特色营商环境。

    绿色转型攻坚。实施重点产业聚能、绿色服务培育、应用场景拓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四个方面重点工作;积极引导重点行业减煤降碳。

    兜牢安全底线。推动“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大市级政府储备粮库全面竣工;推进一流城市电网新一轮三年攻坚计划冲刺收官。

    【媒体解读】

    战略支点的能级跃迁:以破局之勇聚发展之能

    战略支点的能级跃迁,从来不是数字的简单叠加,而是发展逻辑的深层重构。当武汉上半年GDP突破万亿元大关的捷报传来,5.5%的增速背后,是市发展改革委以系统思维破解发展难题的破局之道——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抢占先机,在开放枢纽的格局中重塑优势,在区域协同的棋局里落子成势,在绿色转型的征程上笃定前行,每一步都踩准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节拍。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从来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创新生态的厚积薄发。630家创新平台、111项营商环境优化举措形成的“化学反应”,让新动能持续涌现。

    开放枢纽的重构,从来不是地理的重复,而是功能能级的迭代升级。当“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蓝图在武汉落地生根,资源配置效率正在产生质的飞跃,“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

    区域协同的深化,从来不是行政的拼接,而是发展势能的共振辐射。“1+8”的城市群释放出“大于9”的协同效应,长江中游城市群从“各自为战”向“协同发展”跨越。

    绿色转型的实践,从来不是生态的妥协,而是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汉宜氢能示范线1300吨的减碳量,55%的绿电购买量增长,都在验证“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武汉市发展改革委的这份“半年答卷”,丈量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这样的破局之道,正在书写战略支点能级跃升的新篇章。

    【闯关路上】

    (数读)

    “信心”乘数而生

    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592.8亿元、增速5.5%,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规模和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

    ——投资顶压前行,含“新”量持续提升

    上半年,全市投资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4;

    上半年组织召开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对接会52场,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3.5%;

    市级重大项目中产业项目总投资占比58.5%,产业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较上年增长26.7个百分点;

    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3%,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

    ——新兴动能勃发,三大产业突破不断

    全市目前已有超630家创新平台;

    上半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约20.1%;

    上半年北斗产业规模约339亿元,同比增加31%;

    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0%以上。

    ——枢纽循环畅通,开放竞争力增强

    上半年19家供应链平台运行平稳,其中长江国贸营收同比增长62.1%;

    阳逻港已建成集装箱泊位15个,设计通过能力超过280万标箱;中欧班列辐射欧亚大陆40国120城。

    ——绿色转型有力,高质量发展底色亮

    上半年,全市建设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4.9万个,超时序进度11.2个百分点;

    1—5月份,全市累计购买绿电同比增长55%;绿证累计购买数量是去年全年总量的2.6倍。

    策划: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撰文:康华蕾 刘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