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为每个孩子定制康复方案

她帮一百多特殊儿童回归学校

    许茜茜带特殊儿童练习发音。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实习生李欣怡 通讯员张茜

    “跟我说ɑ。”8月15日上午,在黄石市团城山中央商务街星点启蒙开发中心(以下简称星点启蒙)的一间教室里,许茜茜蹲在地上,轻柔地握住一名孤独症儿童的小手,耐心地引导孩子发声。

    孩子努力张了张口,嘴里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和前几天相比,孩子进步多了,许茜茜眼中带笑,赞许地点头,继续进行辅导。

    26岁的许茜茜是贵州人,大学毕业后,跟着丈夫来到黄石定居,创办了星点启蒙。

    许茜茜是在鄂州上的大学,专业是小学教育。2020年,她到一家儿童康复中心实习。她至今记得当时的情景:那是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走廊上,本该充满孩子欢笑的空间,却显得很寂静很压抑。一个站立不稳的男孩背靠走廊,眼神空洞地望向远处。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蹲在角落,重复着手上动作。还有一个戴着耳蜗的宝宝,在和她的妈妈无声地交谈……

    和这些孩子接触,许茜茜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孤独症儿童沉浸在自己的“孤岛”中,发育迟缓的孩子在语言和行动能力上远远落后于同龄人,脑瘫患儿每一个简单的动作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他们的家长,在求医问药的道路上四处奔波,承受着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这些孩子和家长的困境,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她的心头。她到网上搜索为什么会有儿童出现这种问题,现代科技进步为什么不能将他们治愈?然而这些问题都没有答案。她下定决心,加入了康复老师队伍中,去帮助这些折翼的天使。

    许茜茜接手的第一个孩子叫果果(化名),患有孤独症。初次见面,她热情地打招呼,可果果毫无反应。为了打开果果的心门,许茜茜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干预方法,到网上查干预技巧,不断摸索适合果果的康复方法。从最基础的目光对视训练开始,许茜茜拿着果果最爱的小玩具,一次次呼唤她的名字,试图吸引她的注意。“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当我再次喊她名字时,她的目光短暂地与我交会,那一刻,我激动得几乎落泪。”许茜茜说。在语言训练阶段,果果发音困难,每一个简单的词汇,都需要重复成百上千次。许茜茜不厌其烦,口型、发声,一遍又一遍地示范。当果果喊出了第一声“妈妈”时,妈妈在一旁激动地抓起许茜茜的手,高兴得泪流满面。

    因种种原因,那家儿童康复中心关闭了,但许茜茜帮助特殊儿童的初心没有变。和丈夫一起回黄石发展后,她便着手创办星点启蒙。

    创业需要大量的投入,从场地租赁、装修改造,到购买专业的康复学习资料,每一项开支都让许茜茜倍感压力。为了节省资金,许茜茜和团队亲自参与场地的布置,常常加班到深夜。在设备采购上,反复比较不同品牌和供应商,力求用有限的资金买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感谢人社部门给我提供的大学生创业补贴,给我创业带来了信心。”许茜茜说。

    儿童康复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的情况都各不相同,需要个性化的康复方案。许茜茜和团队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学习先进的康复技术和理念,不断进行实践和调整。他们将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引入了社交训练、言语治疗、行为干预等多种课程,并根据孩子的年龄、症状和康复进度,制定专属的康复计划。

    8岁男孩小鑫(化名)患有重度孤独症和多动症,他对医院的康复治疗极度排斥,一情绪崩溃就咬自己的手臂,两个手臂被咬得伤痕累累。家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小鑫送到星点启蒙。老师通过不断地干预,告诉小鑫不能伤害自己,并通过不断地游戏训练,使小鑫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两个月后,小鑫自我伤害行为减少,并对握笔写字产生兴趣。一年后顺利融入集体,回归到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新生活。还有一个脑瘫患儿,来之前几乎不讲话,经过星点启蒙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孩子不仅能表达自己的需求,还能友好地和同伴交流玩游戏,顺利进入了普通学校就读。

    2022年创办至今,星点启蒙已经帮助100多名特殊儿童回归学校。许茜茜说,她还计划开展公益项目,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免费咨询服务,开展公益宣传,提高社会对特殊儿童群体的认知和关注,消除社会偏见,为他们创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成长环境。“一路走来,我深刻体会到儿童康复事业的意义和价值,我将在儿童康复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更多特殊儿童点亮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