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相关题材影视作品多部上映,再次引发人们对“铭记历史”的讨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铭记历史”并非简单罗列往事,也不是沉浸于悲情,更不是宣扬仇恨,而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将抗日战争置于中国社会矛盾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中审视,从中汲取具有启示意义的历史智慧与精神力量。
■ 人性微光,照亮沉痛的历史
铭记历史,首先要明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是少数人书写的,而是由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选择、付出与行动共同铸就的。每一个在战争中挣扎、牺牲、顽强抵抗的个体,他们的生命与选择,都不应只是宏大历史的附庸,而本身就具有重量。
电影《南京照相馆》正是通过一个普通人、一个家庭、一群市民的命运,折射出那段沉痛而壮阔的岁月。它真实呈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恐惧、悲痛,也刻画了他们从未熄灭的爱与希望。这些真实的人性微光,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让人不禁自问:“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抗战叙事讲述平民故事,正体现了“人民主体性”。这段历史属于我们的共同记忆,镜头聚焦普通人的悲欢,让民族创伤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也让年轻一代更容易理解并认同。平民视角以更广阔的视野,拓展了“人民英雄”的深意。
人民,既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历史记忆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历史讲述,也在打破西方长期主导的叙事垄断,让中国人民自己拿回讲述历史的权力与尊严。
看不见的战争:历史唯心主义如何操纵我们的过去?
在社交媒体时代,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更加隐蔽,也更具欺骗性。正如《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所言:“除了硝烟战场,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舆论、宣传与文化之战,至今仍未结束。”历史唯心主义往往靠煽动情绪、制造对立来吸引关注,导致严谨客观的历史叙述反而被忽视甚至淹没。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主动辨别信息,才能在这场围绕历史记忆的“认知战”中站稳立场。
一方面,历史唯心主义常将严肃的历史反思污名为“宣扬仇恨”,煽动对“极端民族主义”的恐慌,进而压制正当的爱国情感与历史正义。比如,《南京照相馆》因揭露日军暴行,而被指责为“煽动仇恨”。这种将家国情怀污名化,将历史真相扭曲为“别有用心”的做法,必须引起警惕。
另一方面,历史唯心主义常将历史裁剪成主观的“情绪”或“工具”,用道德评判或政治需求替代客观事实,否定社会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牺牲。它故意将历史事件剥离原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结构,掩盖历史真相。抗日战争明明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是阶级与帝国主义矛盾的爆发,却有人借“人性”“和平”等抽象话语模糊其正义性与尖锐性。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它还将铭记历史与倡导和平错误地对立起来,以“向前看”为名行历史虚无之实,不仅扭曲历史,也破坏国际互信。应当明确,真正的和平从来只能建立在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之上,而不是通过回避、淡化甚至美化侵略来换取。
■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绝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将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侵略放在具体的社会经济背景、阶级结构和国际关系中去分析,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揭露侵略罪行,是为防止垄断资本再次将国内危机转嫁为对外战争;铭记历史,是为让人民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纪念胜利,是为坚定捍卫亿万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秩序。
坚持唯物史观,要看到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也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分析历史,不能止步于政治或道德层面,必须深入其背后的宏阔时代。
坚持唯物史观,核心是回到人民主体。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付出巨大民族牺牲,顽强支撑起东方主战场,长期牵制并抗击了日本陆军主力,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关键——这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就的结论。
铭记历史,归根到底是铭记历史规律、人民主体、深刻教训和精神力量,从而将对历史的敬畏转化为对现实的责任、对未来的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唯有以唯物史观照亮抗战记忆,防止历史被虚无和消费,才能将对战争的理性认知,凝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