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艳艳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1937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全国代表会议,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作风”这一概念。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随后,延安整风运动进一步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使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优良作风在全党得到极大的普及和推广。1945年,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
延安时期是我们党作风建设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天,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延安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为我们党标本兼治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 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解决作风问题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不正之风具有顽固性与反复性,稍一松懈就有可能死灰复燃。延安时期,党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条件下,始终将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针对不同阶段暴露的问题,多次部署、持续推进,通过“大兴调查研究”“延安整风”“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与不正之风坚决斗争,以优良作风赢得民心。
立足当下,党的作风建设更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矛盾特点,常抓常新、久久为功。新时代,党执政的历史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等严峻挑战更加凸显,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持续深化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常抓不懈,新征程上我们务必从关乎党的事业成败的高度认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精准把握其特点与规律,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不断取得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新成效。
■ 锤炼党员干部党性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
党的作风是党组织思想和行为的外在表现,是党性的重要体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党性这一概念,开始从党性高度认识作风建设,并在实践中将作风建设与党性锻炼相结合,视优良作风为党性的重要标志。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忽视客观实际事物存在的主观主义“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引导全党从党性高度审视并改进作风。
锤炼党员干部党性是作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因此,必须将党性教育贯穿作风建设始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不断淬炼党性、砥砺作风。
■ 党的作风建设要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同向发力
端正思想认识与注重纪律约束是延安时期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一大特点。“延安整风”等思想教育运动改造并端正了党员思想,筑牢了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纪律要求则严格规范了党员行为,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整治不良作风。历史经验证明,党的作风建设需要思想教育与制度约束同向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不正之风形成原因时指出:“从主观上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对坚持‘两个务必’既没有端正思想认识,也没有打牢思想基础。从客观上说,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方面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在新时代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同向发力:既要加强思想理论武装,持续深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又要着力强化制度保障,出台并完善党内法规,健全监督执纪问责机制。唯有将二者有机统一、协同发力,才能凝聚思想引领与制度约束的强大合力,不断破解作风顽疾,确保党的作风建设落实见效、行稳致远。
■ 党的作风建设要坚持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根同源、互为表里。不良风气侵蚀思想防线,极易成为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而腐败行为一旦发生,又会进一步败坏党风政风、助长歪风邪气的蔓延。这种风腐交织、相互转化的危险,在延安时期便有案例。如黄克功因居功自傲、特权思想膨胀而作风腐化,最终堕落至枪杀革命同志的犯罪深渊;肖玉璧则从贪图享乐、消极懈怠开始,思想防线逐步失守,最终滑向贪污挪用公款的腐败泥潭。以此为戒,党不断整顿作风、打击贪腐,将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一体治理,先后颁布多个文件严格规范作风、惩治腐败。1943年2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规定,要“坚持廉洁节约作风,严厉反对贪污腐化现象”。据统计,1937年至1941年共查处各类贪污案件235件,有效遏制了风腐问题发生。
这种对风腐同查同治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得到了深化发展。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明确提出风腐同查同治的战略部署,紧盯“四风”问题隐形变异的新动向,深挖腐败现象背后隐藏的作风根源。2025年3月,《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运用由风及腐案例加强警示教育”,为当下推进风腐同查同治提供了有力指引。
(作者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