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鸿畅
近年来各地蓬勃开展“大思政课”的探索和创新,但也存在一种误区,即把“大思政课”与“大思政”混为一谈,有的因范围过于宽泛而失焦,有的因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深度,这都值得思考。“大思政课”说到底还是“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形态,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一方面要做强做大“思政课”,同时不能完全脱离“课程思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等理念,需要我们全面准确把握。
■ 准确把握“大思政课”的“大”
“大思政课”,是“大”在格局。思政课不是一般意义上专注于知识传授的课程,它是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专门开设的课程。一方面,思政课具有课程“大使命”。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任务,承载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思政课具有历史“大视野”。做大、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两个大局、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要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赋予思政课以世界视野与历史纵深,以鲜活生动的史实来说服人、感染人、引导人。
“大思政课”,是“大”在内容。思政课不是单纯、简单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是涉及许许多多的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涉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涉及世界史、国际共运史,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等,内容应该贯通中西古今,既要讲授理论热点,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形成自主知识体系。
“大思政课”,是“大”在阵地。“大思政课”建设既要有空间的广度,也要有知识的厚度,更要有实践的宽度。“大思政课”之大,还体现为课堂的“大阵地”。一是校园课堂阵地,首先要重视固有的思政课堂阵地,增强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的政治自觉,不断推进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社会课堂阵地。思政课要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拓展社会课堂的教学阵地,以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重大主题如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等开展教学实践。三是将实体课堂与仿真课堂、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增强时代感、吸引力与实效性。
■ 精心办好“大”的思政课
做大办好“大思政课”,要从资源、教师和方法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汇聚“大思政课”的“大资源”。系统整合社会各领域的优质资源,形成支撑思政育人的资源池,重点从讲课资源和办课资源两方面发力,构建全域协同的资源供给体系。构建理论资源、人物资源、文化资源、数字资源四位一体的思政内容供给库,既要建立资源准入与淘汰标准,定期补充最新政策案例、社会热点素材,也要搭建全国性大思政资源云平台,实现跨区域、跨校际的资源一键调用与协作开发。夯实全域协同的条件保障网,形成以平台资源、协作资源、经费资源、技术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办课资源供给体系。构建实践基地矩阵,不断拓展育人场域;建立区域思政课联盟,开展校内跨部门协同合作,打破条块分割;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
二是培育“大思政课”的“大先生”。办好“大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重视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以及行业专家等构成的“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梯队。“大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育人者先自育的基本原则,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职业素养,成为具备政治高度、理论深度、情感温度和实践厚度的复合型教育家,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大思政课”教师只有成为胸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才能带领学生深刻感受和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三是运用“大思政课”的“大方法”。“大思政课”的育人方法意味着要突破传统思政课的教育范式,打造多维协同的育人生态,实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大思政课”建设的方法论核心就是要打破边界、贴近现实以及激发主体性。要在教学方法上转换思维,以课题讨论、情景模拟、户外研学、社会实践等教学方法不断拓展拓宽课堂场域;要以课堂为抓手,在跨学科的协同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理论回应,用中国故事回答时代之问;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大思政课”之中,构建教师主动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学生主导实践的新型“大思政课”模式,使学生从旁观听众变为参与者和创作者。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