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6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生态岸线生机盎然

工业遗存装点会呼吸的生态绿廊

    ■ 青山江滩  

    夕阳下,青山江滩5号码头观景平台的龙门吊,吸引游客打卡。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冷靖华 通讯员魏涵玉 屈芳娟)“这里竟把龙门吊变成了艺术品!”8月25日晚,“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青山江滩,采访团成员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里是如何蝶变为融合工业记忆与现代文明的生态客厅。

    25日晚7时15分,随着江滩观光车的前行,采访团一行注意到地面嵌着一块铜制地图——这正是1954年青山江滩的原始岸线轮廓。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负责人张建勇指着不远处的缓坡堤防解释:“我们首创缓坡式堤防,将防洪标准提升至百年一遇,同时让7.5公里岸线变成会呼吸的生态绿廊。”

    在改造后的5号码头观景平台,采访团看到一座锈迹斑驳的龙门吊被改造成艺术装置,与不远处江滩的生态草溪形成奇妙对比。“这座20世纪中期的五粮库码头,曾承载着武汉工业化进程的辉煌。”青山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张崇源介绍,通过保留码头轨道、输料廊道等工业元素,并注入文创市集、轻食餐饮等业态,老码头实现了从“运输枢纽”到“文化客厅”的华丽转身。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青山江滩,景色真的很美,5号码头令人震撼。”光明日报记者严德勇感慨。

    数据显示,改造后的青山江滩绿化率达80%,每年可增加碳汇量约723.8吨,释放氧气约2400吨,相当于为城市建造了一座天然氧吧。

    “这江滩啊,就是一本记录了我们家几代人生活变迁的老相册!”家住钢都花园街道122社区的80岁老人胡昇指着江滩的工业雕塑群感慨。作为武钢建设者的后代,他亲历了青山从“钢城”到“绿城”的变迁:“1957年我刚来时,为了建设武钢,江边全是砂石码头,游泳都得挑没船的时候。现在每天在江滩打太极,看着孩子们在儿童乐园玩滑梯,这日子比蜜甜!”

    胡昇骄傲地对采访团说,“海绵城市理念让青山江滩成为国际获奖工程。现在江、滩、堤、路、城五位一体,我的父亲那辈人肯定想不到有这样一天。”

    “这里每天都在书写新故事。”张建勇指着正在建设的智慧赛道说,通过“生态+产业”模式,江滩已引入文创、体育、婚庆等20余家企业,带动就业超千人。昔日的老工业码头,正蝶变为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增长极。

    数据显示,青山江滩改造后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周边商业综合体客流量增长30%,真正实现了“生态变现”。

    炫彩的霓虹灯光下,采访团登上江滩观景平台,只见武汉长江二桥灯火璀璨,江滩步道人流如织。从“工业锈带”到“活力秀带”,从“生产战线”到“生活岸线”,青山江滩的变迁,正是武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