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8月27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这个万人小区大变样有何秘诀?

“民情地图”绘出居民信任和力量

    东立国际小区新建的道路实现人车分流。

    □ 长江日报记者尹勤兵 

    8月26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江岸区二七街道操场社区东立国际小区,迎面是刷黑一新的“和谐路”:车辆单边停放井然有序,路边花木葱郁,老人带着孩子悠闲散步。

    “几年前,说到我们这个小区,大家都头疼。”居民喻先生说,小区常住人口超万人,以前道路拥挤、车辆乱停、邻里之间抱怨多,现在大变样。

    带领小区实现这场蝶变的,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韩晶。近日,韩晶入选为全省为民服务“好支书”。

    ■ “民情地图”6种颜色绘出居民信任

    东立国际小区曾因物业与业主产生矛盾,居民怨声载道。

    对此,社区党委决定先“摸清家底”。韩晶带领社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通过一次次家访,绘制出一张独特的“民情地图”。6种颜色清晰标注不同群体:红色是党员、能人、志愿者;橙色是老年人;蓝色是租户;绿色是退役军人……

    “这不仅仅是一张信息图,更是一张信任图、力量图。”韩晶说。针对不同群体“需求”,社区组建了多支志愿服务队,开展安全排查、帮困助残、便民服务、化解矛盾。

    有一次,一位女住户气冲冲来到社区,投诉楼上邻居每天深夜“咚咚”敲击地板,怀疑是故意扰民。韩晶打开民情地图一看,发现楼上住的是一位伤残人士,平日靠拐杖行走。她耐心向投诉人解释,对方一听,顿时消了气。楼上居民得知后,主动给拐杖包上厚棉絮,减轻声响。一场潜在纠纷悄然化解。

    ■ 周三议事会“啃”下小区房屋外墙漏水难题

    社区治理千头万绪,如何避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韩晶说,在实践过程中,社区党委整合资源,探索出“三三成事”工作法: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每周三坐下来,汇总问题、研究方案、跟踪督办,“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房屋外墙漏水是困扰小区多年的“老大难”。25栋业主周女士家整整一面墙的衣柜因墙面渗水霉变腐烂,“当时急得真想卖房子!”

    业委会主任李勇说,问题被拎上周三议事会后,三方一致决定:使用公共收益维修漏水的外墙。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业委会找来3家公司比价,社区则动员“三支队伍”抓监督落实:48名有专业特长的业主组成“方案评定小组”,负责技术把关;40名退休老党员组成“施工监督小组”,现场盯品质;居民代表则组成“竣工验收小组”,交叉验收审付款。

    工程保修期定为4年,居民签字认可后才分期付款。最终仅花费30多万元,就解决了700多户的外墙漏水问题。剩下少数“疑难杂症”,计划在今年9月动工彻底解决。

    ■ 党员带头,居民成为小区治理“主角”

    让韩晶感到欣慰的是,在小区党员的带头下,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到小区治理中。

    小区道路刷黑施工前,退休老党员许国文发现路面含水量偏高,立即上报。社区党委坚定支持居民监督,要求施工方整改到位。居民们自发当起“监工”,在大家的集体监督下,小区道路施工质量得到保证。

    “小区的环境越来越好。”居民刘女士说,今年春天,她和几名居民建议在小区内种樱花,这样以后不出小区就能欣赏到盛开的美景。3个月后愿望就实现了,小区中间空地上种上了18棵樱花树和20棵月季。为照料这些花木成长,一些家长主动带孩子认养,义务承担了修剪枝条、浇水和施肥等日常养护工作。

    “和我们一起成长的业主,才是小区变好的根本。”韩晶感慨,现在的东立国际小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热心居民加入小区志愿者队伍,在大家的共同经营下,小区环境美化、邻里和谐,居民幸福感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