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圆满落幕

千余项科技前沿成果擎动未来

    9月4日—9月6日,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召开。

    联影医疗的世界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

    9月4日—9月6日,第十七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在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召开。本届大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支持下,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等17家国家级学(协)会与中国科学报社共同主办,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相关生物技术企业、科研机构代表等3000余人参会。

    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是我国生物产业领域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型专业活动,武汉自2018年起成为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永久举办地之一。本届大会紧扣国家“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十五五”前瞻布局,以“生物科技赋能未来·生物制造重塑世界”为主题,采取“会”“展”“赛”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展示了我国生物科技与生物制造领域的最新成果、发展趋势,凸显了中国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国际间开展生物产业合作搭建了平台。

    ■ 生物制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关键

    顶级专家云集共议万亿元产业未来

    “会”的板块,国内外顶级专家云集。大会同期举办生物制造高层论坛,多位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交流产业发展经验。

    大会主席、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发布了《中国生物经济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系统解析了中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现状、挑战与未来路径。报告显示,2024年国家药监局批准新药93个,创五年新高;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跃居全球第二,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脑机接口、数字病理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报告首次提出“非粮生物质—生物制造—高值产品”全链条路径,为破解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双重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生物制造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之后的又一新赛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原所长马延和指出,我国生物制造产值已突破2.8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9.6%,在原料替代、过程减排、产品高值化等方面潜力巨大,有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扳手”。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生物制造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更是推动临床医学创新转化的重要力量。未来,随着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及绿色能源的发展,生物制造将在重塑健康未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论坛上还举行了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发布仪式。

    ■ 20余场专业论坛解锁生物产业新机遇

    汇聚产学研医金共创产业新生态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10余场专业分论坛,涵盖合成生物、生物医药、脑机接口、生物育种、生物能源、中医药创新等热点领域,国内外院士专家、产业精英共同探讨行业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路径,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在绿色合成与生物基材料协同创新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们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设计、构建新型生物元件与系统,解决能源、环保和医疗领域的重大问题。合成生物学被视为下一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其在药物合成、材料制造等方面的应用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与会者一致认为,推动标准化生物元件库的建设和开放共享,将是加速该领域创新的重要基石。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在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万益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企业事务部副总裁周兵认为,协会应搭建政企沟通“连心桥”,推动“创新”与“质量”双轮并轨,从源头植入质量文化,降低试错成本,让中国创新药“跑得快、走得稳、飞得远”。

    脑机接口技术论坛成为本次大会的一大焦点,来自政、产、学、研、医、金各界500余名代表探讨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智能交互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共商技术标准、临床转化与产业集聚大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凝聚起迈向“中国领跑”的澎湃动能。

    20余场专业论坛不仅覆盖了生物产业的多个关键领域,更体现了跨界融合与开放协作的时代趋势,为中国乃至全球生物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此外,大会还设立了生物产业供需对接会,为项目、资本、企业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同期举办的“生命·设计·智造”科普报告会,推动生物科学科普。

    今年9月是中国首个“全国科普月”,在此背景下,大会特别增设了科普报告会。科普报告会旨在向公众普及生物制造领域的前沿知识,提高公众对生物技术的认知和理解。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科普报告会上介绍了生物制造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以及对社会和生活的积极影响,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营造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 千余项生物“黑科技”惊艳亮相

    “智”造力量绘制健康新图景

    中国生物产业的“天花板”究竟有多高?答案就在持续3天的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现场。

    “展”的板块,展陈异彩纷呈。本届大会采取“线上+线下”双线融合展示模式,线下展厅设置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10000平方米大型专业展览,规划综合形象展区、生物制造体验展区和未来发展展区三大板块,系统展示了国内外生物产业基地、科研机构及头部企业的最新成果和创新实践。来自精准医疗、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制药等领域的200余家企业带来的千余件展品,不仅让公众一站式领略到中国生物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创新活力,还能感受到国际级的“生物产业风向标”。

    “这是今年4月发布的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基于该模型衍生出来的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可依托胸部平扫影像,自动检出肺结节、主动脉增宽、冠脉钙化等73种胸部常见异常,并输出包含影像所见和诊断结论的报告,让医生的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升。”据联影医疗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人机协同,不是简单的“AI辅助人”,而是让技术真正融入医疗场景。依托元智医疗大模型,联影正将这种协同理念落地为具体的临床实践,AI的实用性正渗透到医疗链条的每一环。

    脑机接口是当下的科技热点。衷华脑机展出的高通量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HIM60000系列产品,通过微纳制造技术研制的电极,具备一次性高通道数植入特性,损伤小,安全性高,兼具高精度神经信号采集与电刺激功能,支持个性化诊疗。

    骨科医疗机器人、间歇性高低氧无痛减重设备、光学导航仪、时空芯片……3天的展会中,近千项曾经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黑科技,如今正以“中国智造”的身份惊艳世界。

    ■ 创新大赛洞见生物制造前沿无限可能

    双轮驱动引领医药研发革命新纪元

    大会期间,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25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同步举行,大赛设生物医药创新、合成生物与绿色制造、工业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生物信息技术融合四大赛道,聚焦原始创新、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吸引来自23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社会公开招募的5000多人报名。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20个获奖项目。其中,亿诺药业、中科科理、和视光声、博智汇4个项目来自光谷。亿诺药业的“全球首创AI设计重磅强烈抗炎药MyD88抑制剂”斩获亚军。

    MyD88是众多炎症疾病的源头靶点,也是一个公认的“难成药”靶点。AI能够通过学习海量生物数据,深入分子层面进行模拟和计算,以人类无法企及的速度和精度,精准设计出靶向MyD88蛋白的高效抑制剂。据亿诺药业董事长周平介绍,目前,AI辅助设计的七款药已完成临床前研究,为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患者带来新希望。

    摘得冠军的杭州德睿智药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凭借AI辅助制药项目脱颖而出。据了解,德睿智药的获奖项目“工业级一站式AI驱动新药研发平台”,以工业级垂类生物医药大模型为核心引擎,构建了全球落地最快的AI制药平台,显著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高效推进了多条新药管线的研发工作,并已成功获得4个具有同类首创或同类最有潜力的难成药靶点PCC分子。

    大赛多名评委认为,采用AI设计,并非为了追逐热点,而是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几乎无法解决的科学难题。德睿智药和亿诺药业的获奖,展现出生物制造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和双轮驱动的创新价值,也代表了创新药物研发的未来方向。

    从AI驱动的新药发现到合成生物学对生命系统的“编程”与绿色制造,再到工业生物技术对生产方式的革新,大赛项目共同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生物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正从单一技术点的突破,转变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制造的系统创新,中国生物产业未来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