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 王富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伟大抗战精神,在全民族救亡图存洪流中淬火而生,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以血肉之躯和铮铮铁骨浇筑而成的不朽精神丰碑,集中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一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璀璨光芒。从“卢沟桥的狮子”到“太行山的烽火”,从“白山黑水”到“滇缅公路”,80年后再回望,伟大抗战精神已深深熔铸于民族血脉,成为新时代创造历史伟业的丰厚滋养。

    ■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血与火的实践结晶。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精神产生的源泉,精神是实践的能动反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是一场伟大的斗争实践,正是这种伟大的斗争实践,孕育出了伟大抗战精神。14年山河喋血、3500万同胞伤亡,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国人民为国家生死存亡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战斗至最后一刻,狼牙山五壮士宁跳悬崖不投降,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正是伟大抗战精神最生动的写照。历史证明,伟大精神从来都是在伟大斗争中淬炼而成的,是中国人民在抗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的特殊升华。

    伟大抗战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80年前,经过14年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爱国情怀是核心,民族气节是灵魂,英雄气概是特质,必胜信念是底色。这种精神既体现在左权将军“誓与华北共存亡”的铮铮誓言中,也蕴含在普通民众“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家国大义里;既彰显于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血火鏖战,也渗透在大后方民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的全民抗战中,更体现在敌后根据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顽强自救的艰苦卓绝实践中。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在最黑暗的时刻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创造了弱国战胜强国的历史奇迹。

    ■ 讲好抗战故事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新时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需要创新方式方法。讲好抗战故事,是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注重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通过举办抗日战争历史展览、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创作抗战题材文艺作品等多种方式,生动展现抗日战争时期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感受伟大抗战精神的力量。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地抗战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群众参观学习,让人们在实地感受中,增强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通过思政课创新、研学实践等方式,让年轻一代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历史可触、精神可视、信仰可感,红色基因就能跨越代际、直抵人心。只有让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血脉、代代相传,才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把伟大精神转化为奋进伟力。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战胜前进道路上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等诸多挑战。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志,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直面挑战,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突破“卡脖子”难题;就是要秉持“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就是要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使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掌握历史主动,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80年前,中华民族以伟大抗战精神赢得生存;今天,我们同样要以伟大抗战精神赢得未来。我们要铭记历史,让历史的火炬照亮前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把精神的力量注入血脉。我们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迈进,书写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