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袁满 张衡 通讯员王佩玺 张啸
68岁的肖新桥没有想到,他家那栋闲置了十多年的农村老屋,现在竟然变成一个游客络绎不绝的面包房。
肖新桥老屋所在的蔡甸区索河街道渔业村,沿索子长河布局,村湾不大,仅百余户人家。因村里没有耕地,这里的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
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嵩阳山旁的索子长河,又名西湖,长约30公里,是武汉最长的湖泊。
2011年之前,在索子长河打了半辈子鱼的肖新桥因退渔还湖“上岸”,搬到蔡甸城区与子女一起生活。
相中肖家老屋的面包店店主王川说,他与两位朋友走过不少地方,去年一眼看中了这里,决定把面包店开在此地。
“武汉有山有水的乡村不少。但交通方便、有合适经营场地、景色又好的地方不多。”王川说,“虽然房子破得连门都垮落到地上,但房前的湖水很美。”
看中这里景色的不仅仅是王川,还有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个远离城区的土窑面包店,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300多个面包。“基本上都被游客买走了。”王川说。
过去的渔业村,不是这个样子。
“因为村民世代以养鱼打鱼为生,而大湖养殖靠天收,大家都想多放鱼苗,鱼苗密度一大,水质就差。有时到了夏天,湖面漂着死鱼,屋里关门关窗都闻得到。”肖新桥说。
2011年,索河当地停止了渔业村及周边村子的渔业养殖。渔业村村支书邬守新介绍,禁渔后,村里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300多人的村子,常住村里的还不到50人”。
索子长河的水渐渐地变得清亮起来,并于2013年11月由省林业厅批复建立省级湿地公园。
2016年,渔业村开始推进美丽乡村改造,杂乱的巷道变得整洁有序,一下雨就泥泞的土路铺成了水泥路,破落的老房子刷上白漆。2019年,全长约16.9公里、串联起26处旅游资源的嵩阳大道通车,一桥跨过渔业村通进村里。
“以前村子交通闭塞,村民出行靠渡船,现在一脚油门能将车开到城区。”邬守新指着村口大桥上垂钓的人群说,“水清了,路通了,城里的钓友也都爱往这里跑。”
那年起,索河街道对渔业村及周围村湾进行“吃住行游购娱”乡村旅游全链条导入。一家家民宿在村里开起来,进村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在民宿打工的村民李友芳说,去年春天,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几张渔业村的打卡照,进村的城里人更多了。闲暇时,她现在也会把村里的一些风景照片上传网络,“我的抖音号都有了6000粉丝”。
在这些照片中,画满涂鸦的旧渔船、由渔网改造成的花坛拦网以及老渡口,在水天一色中都成了网红打卡点。
“朋友说像在海边,实际是武汉的小村。”
“我拍到了动画片里的夏天。”
……
游客多了,网上的照片、视频和留言也跟着多起来,渔业村出圈了。
“每逢周末村湾里都是人。”邬守新说,风景好了,游客来了,不少村民又从城里搬了回来,“今年就回来了一二十个年轻人”。
38岁的刘星是回村村民之一。年少时,他帮父辈捕鱼。退渔后,他在城区工厂打零工。
“我是今年初回来的,民宿装修已经完成,‘长河时光’的招牌是两天前才挂上去的。”刘星计划,再过半个月就可以对外营业了。
与刘星家仅隔着几栋民房的“鸭巢”民宿里,村民辜新娇的手机不时响起,“几个人?几间房?菱米菜、刁子鱼是我们村里的特色,建议你们来尝一尝。”
“村里不让打鱼后,我一直在家带孙子。因为能烧一手好菜,2023年‘鸭巢’开业,村委会推荐我过来帮忙。”辜新娇说,她工资按天算,一天300元。
如今,渔业村及附近村湾已建有特色民宿10家,蔡甸区十大精品民宿有3家在渔业村附近。14栋闲置农房获得新生,节假日入住率超过八成。
“村民的精气神是我们村最大的变化。‘鸭巢’民宿等项目都是村民过年回娘家、走亲戚引进来的,现在还有好几个项目在谈呢。”邬守新说,村民们还商议利用闲置房屋建一座渔文化博物馆,向游客展示传统的渔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