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甸区索河街道渔业村的华丽转身,是极具启示意义的乡村振兴样本。这不仅是外在景观的更新,更折射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内在逻辑:生态是根基,文化是灵魂,人才是关键。
生态治理让渔业村从“竭泽而渔”变为“以水养民”。索子长河水质清澈之后,生态红利开始显现。绿水青山虽然不会自动变成金山银山,但没有这良好生态,网红景点就是无源之水。
基建延伸让乡村“沉睡资源”变为“优质资产”。乡村的活力,离不开“血脉”的畅通。从泥泞土路到水泥巷道,从渡船出行到嵩阳大道“一桥飞架”直抵城区,基础设施的巨变打破了城乡空间桎梏。
产业创新让乡村“单一渔业”变为“文旅融合”。渔业村对乡土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把废弃渔船、闲置农房、传统渔文化变成特色文旅项目。这种“微改造、精提升”模式,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人才回归让渔业村从“空心凋敝”变为“群贤毕至”。新业态创造了就业创业机会,年轻村民陆续回巢,他们用现代思维激活传统资源。在返乡人才带动下,村民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创造者,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
渔业村的“变形记”证明,当乡村的生态价值被重新发现、文化基因被创造性激活,沉睡的资源便能转化为澎湃的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写下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