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西藏山南的清风,跨过新疆博州的雪峰,踏着广西东兴的海浪,穿越湖北恩施的云海,他们相聚在“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的发生地武汉,度过一段短暂却充实难忘的暑假时光。
8月15日至20日,由楚才写作大会搭桥,知音江城·青春连心——“鄂藏疆桂”各族青少年武汉研学营在汉举办。来自西藏乃东、新疆博州、广西防城港、湖北恩施四地的多个民族学生代表参加研学营,大家研学生活在一起,唱歌跳舞在一起,同诵一首诗,同游一座城,同上一堂课,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在行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真切体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美好温馨。
活动由武汉市委统战部、武汉市民宗委、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指导,武汉民促会、江岸区民宗局、武汉长江日报楚才文化教育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 演歌舞展才艺 同诵一首诗
开营仪式在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举行。在歌声、舞姿、才艺营造的松弛的仪式感中,原本相隔千里的各族少年很快拉近了心的距离。
楚才写作大会自2014年起走进西藏山南和新疆博州开设赛场,已吸引当地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约4万名学子参加。新疆博乐市第一小学四年级的哈萨克族学生巴格达娜,参加了2024年第40届楚才写作大会,获得二等奖。开营仪式上,她用标准悦耳的普通话说:“参加‘楚才’让我懂得,《玛依拉》和《茉莉花》,唱的都是中华民族的幸福歌。”她向各族小伙伴发出邀请:“让我们用文字书写自己的故事,共创精彩!”
广西少年伍正豪带来了自己的书法作品《籽籽同心》,4个优美遒劲的书法大字,笔锋墨香里传递的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筑梦的美好心愿。
大家各展才艺,演绎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西藏8名同学跳起古朴的锅庄舞,新疆小姑娘献上婀娜的独舞,恩施娃娃嘹亮对唱《大山里的土家娃》。武汉市光谷汤逊湖学校、万松园路小学的小东道主们,也为远客们表演了活泼的啦啦操和花式足球。最后,各族小伙伴共同登台,一起朗诵诗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 登名楼乘空轨 同游一座城
在武汉的几天,各族学子一起登临黄鹤楼,感受千古名楼的雄浑气韵;一起漫步长江江滩,见证长江大保护的生态画卷;一起乘坐光谷空轨,体验科技创新的时代脉动;一起参观中国建筑科技馆,领略大国建造的沧桑巨变;一起游览湖北省博物馆,聆听曾侯乙编钟的千年回响,探寻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研学内容丰富多元。
“黄鹤楼真的超有韵味。站在上面眺望长江,感觉把岁月看通透。长江像一条巨龙,浩浩汤汤奔涌,对岸的楼宇、江面的船,都成了点缀。风吹过来,带着历史的味道,仿佛能看见古时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赋。”游完黄鹤楼,来自雪域高原的西藏学子白玛琼珍写道。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龟山,是本次研学户外登山环节的天然课堂。大家爬龟山途中,经过向警予烈士陵园,听老师讲述革命先辈的事迹,倍添崇敬之情,一起向向警予烈士雕像敬礼。
沿途经过孙策孙权雕像、桃园结义雕像……听着讲解,新疆学子房佳琪说道:“爬一次山,就像读了一段历史。”不知不觉登顶后,两江四岸的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尽收眼底,学子们驻足流连,充分感知中国腹地武汉的城市气度。
在光谷,科技体验又是另一番趣味。无人驾驶跑得欢的“萝卜快跑”新能源汽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吊在轨道下面开的“光谷光子号”空轨更是激发了每个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第一眼看到空轨,新疆小学生巴格达娜形容,空轨好像“爬在架子上的小虫子”。广西小学生张佳怡说,它像“一个空中的玻璃盒子”。男生刘坤樾则比喻:“空轨像一只壁虎,紧紧攀在高高的钢架上。”
大家坐进这个会动的“空中盒子”,发现空轨列车也是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恩施小学生马婧雯不禁思考道:空轨很有趣,很有想象力,虽然机器能做很多重复的工作,但它们不会进行新发明新创造,想象力是人类的本领,是机器取代不了的。
在汉口江滩“小小石榴籽”星光集市,各族学子合作完成“中国”字样荧光拼图,用自发的行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
■ 学写作听历史 同上一堂课
如何把研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成笔下动人的文字?主办方请来楚才写作大会的专家评委,给各族学子同讲一堂作文课,通过互动式教学,指导大家打磨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以笔为媒,记录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让石榴籽般紧密相依的情谊,在字里行间优美绽放。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洪强为大家同讲一堂历史课。学子们跟随老师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生活中的常见成语切入,在一个个文化符号中,沿着历史脉络溯源,了解荆楚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沉淀。
在龟山・楚才韬奋书院,大家一起动手尝试非遗手工艺——泥塑的制作,共同度过一段充满匠心的手工课时光。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胡作林在现场,从揉泥时的力度把控,到塑形时的细节雕琢,手把手指导孩子们体验传统技艺。
新疆学子房佳琪学得很认真,“原以为捏泥巴简单,但做起来才发现,需要反复调整比例与细节,很锻炼耐心和动手能力。匠心,藏在每一个动作里”。也正是在一次次调整中,孩子们触摸到非遗背后,代代相传的匠心与坚守。
在专业主持人的指导下,大家还同上一堂朗诵课,学习如何运用恰当的节奏和语调朗诵中华诗词,在齐声诵读中感受文化的传承和团结的力量。
有趣的是,乡音不同的各族学子都学会了两句武汉话——“蒜鸟,蒜鸟”和“捂汗”。
————————
6天的研学很快结束,各族学子依依不舍踏上各自的归程。临行前,西藏师生取出洁白的哈达,给每位同吃同住、同学同游的伙伴们,郑重地披上。这段跨越山河的研学之约虽然短暂,但各族学子在一起登楼赏景、围坐听课、载歌载舞中结下的情谊,会像哈达般纯净长久,成为一段共同珍藏的记忆。
未来,“楚才”品牌也将继续向民族地区拓展,以文化为笔,以情感为墨,书写更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