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岸区新村小学 张苏琴 ■ 她总把学生往教室外赶 她设计“月度闯关”,每月带学生学一项运动或玩一种游戏。课间,她总把学生赶到教室外放松、运动。 每个学生都是张苏琴的“心头肉”。有学生胆小自卑,她会“追着”聊天夸奖;有学生不好好吃午饭,她就带着孩子去食堂后厨感受“粒粒皆辛苦”;有学生家庭经济遇到困难,她到处打听,帮学生家长找工作。班里的孩子也和她一样乐观向上,班级氛围融洽。 |
 |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方草 ■ 爱琢磨的“草哥”教会学生认真 他是爱琢磨的数学老师——他不仅爱琢磨数学题,也喜欢琢磨数据,让学情分析、考务安排等变得更精准、快捷。 在方草的班上,同学们不仅认真打草稿,还会仔细做好错题本,每道题都有错题重做、错因分析、方法总结三个板块,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好标记。在“草哥”影响下,认真对待每件事的态度,就这样伴随着一代代学生成长。 |
 |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 黄叶 ■ 激发学生斗志的“逐梦点灯人” 她是中途接班的“救火队员”,更是用爱与信任点燃学生梦想的点灯人。 23年班主任工作中,黄叶常读心理学、教育学书籍,摸索出“通理先通心”的方法,走进每个学生心里。从帮自卑女孩逆袭考上大学,到带“问题班级”创造高考佳绩,她为青春学子找到人生动力,鼓励他们敢想敢拼。 |
 |
武汉市光谷第十小学 刘彩红 ■ 她让红色文化为学生成长奠基 刘彩红出身于 “中国将军县” 红安,她以“培根铸魂,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奠基人”为教育理念,在老区与城区间架起红色文化桥梁,把红色种子播进学生心田。 她给孩子们读红色故事、讲革命历史、带他们探访红色教育基地。她将孩子们的红色故事、自己的教育随笔编撰成册,形成了13本书。这也成为她与孩子们共同成长的“红色印记”。 |
 |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花城中学 龚宝胜 ■ 物理课堂的 “幽默大师” 龚宝胜的课堂总是充满从容与欢乐。他善于将晦涩的物理知识进行拆解、比喻、趣味转化后,让学科难点变得清晰易懂。 他也从不疾言厉色,学生犯错时一句“不着急”,答对时及时肯定,让学习回归“纯粹为知识本身”的本质。对于暂时跟不上的学生,他手把手教解题、动笔画示意图、现场做实验、用比喻推理…… “十八般武艺” 齐上阵。 |
 |
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 秦望喜 ■ 她用板书、书写、朗读勾勒语文之美 在她的课堂,黑板上不止有文字,还有清晰明了的思维导图,旁侧搭配着灵动鲜活的简笔画。为了帮孩子们走好 “写字第一步”,她曾架起手机直播,对着镜头示范生字书写,耐心讲解每一个细节。她自费参加广播主持专业培训,将专业的发声技巧、情感表达融入语文课堂,许多学生在她的引导下成了朗读爱好者。 |
 |
武汉市第三初级中学 陈昊 ■ 他用智慧激活课堂与师生潜能 为了激活内向的学生,他在教室门口安装信箱,请学生把学习上的困惑、想法写下来投进去。他鼓励老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他鼓励新老师发挥优势,巧妙化解带班难题,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骨干。他建议物理组教师将趣味实验装置带进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师生眼里,学校在短短5年内跃升为汉阳区的新优质学校。这背后,离不开陈昊对师生潜能的“激活”。 |
 |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廖蓉 ■ 让文字活起来的“语言魔法师” 廖蓉的课堂里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有师生共读时文字“活”过来的惊喜。 “新闻播报”、“好书推荐”、为家人读首诗……她设计的一系列活动成为学生们的“声音训练场”,那些起初怯生生不敢开口的孩子也逐渐变得自信起来。作为学校教学主任、洪山区小语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廖蓉的“声音教学”影响力越来越大,从小课堂逐渐走向广阔的教育场。 |
 |
武汉市第九中学 陈慧萍、陈翠萍 ■ “讲台双姝”同守一颗育人初心 她们是相差两岁的亲姐妹,一个教英语,一个教物理,像两株并蒂的花,根扎讲台,枝探学生心头。 姐姐陈慧萍2007年踏上英语讲台,18年里,从初为人师的青涩到教研组长的从容,她手中更换的是课本的版本,不变的是“让每个学生敢开口”的执着;妹妹陈翠萍2009年拿起粉笔,16载间,从物理实验课上的小心翼翼到“双料组长”的游刃有余,坚守的是“让每个学生爱上思考”的初心。 |
 |
武汉市东西湖初级中学 田璐 ■ 她的语文课里藏着“金点子” 每学期的第一堂课,田璐都会揪出带语文元素的网络热点,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的价值。每届学生毕业时,田璐也总会用充满仪式感的最后一课与他们告别。 赏析《青花瓷》歌词、开设《青橄榄》班级作文电子刊、用“三行情诗”写新学期期待……她的语文课藏着“金点子”,总能让学生充满学习兴趣。 |
 |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蔡佳 ■ 她是“楚鸽班”的引路人 2013年起,蔡佳把班级命名为“楚鸽班”,孩子们就是一只只“小楚鸽”,寓意学生纯洁美好阳光、班级自信团结友爱。 她以独特创新的思维联结与孩子们的感情、破解家校协同的难题。毕业之际,她给全班每个学生写一封“楚鸽家书”,共计6万字;开设的《楚鸽嘹亮》班级周报,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育儿加油站”“真心话对对碰”等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促进家校共育。 |
 |
硚口区井冈山小学 何丽群 ■ 她以诗为桨带学生驶向星辰大海 在何丽群班上,孩子们捧读名家经典诗作,大胆放飞灵感,开启原创小诗之旅。她以“诗歌放大镜”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班会课成了孩子们自信朗诵的舞台。她鼓励学生将零散诗作汇编成诗集,班级诗集《从书包里蹦出的诗句》成为孩子们的成长勋章。 |
 |
武汉市吴家山中学 魏娜 ■ 她的物理课点燃学生求知火焰 魏娜用物理的温度点燃年轻的心,让学生们在科学的微光中,看见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她带学生做物理小实验,用直观的现象解释抽象的公式,帮学生燃起学习兴趣;她鼓励不敢动手实验的学生大胆参与,让他们明白犯错也是物理的一部分;她带着篮球到教室,用抛物线定律分析投篮的“最优解”。 |
 |
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 袁飞 ■ 盘活班级的“减负高手” 那些因身体或心理原因需要特别关怀的孩子,他尤为关注。他结合多年带班经验,为这些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发动学生互帮互助,陪伴他们重新找回笑容。 作为硚口区语文学科带头人,袁飞深信“教育即生活”。他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教育素材,带孩子们打辩论赛、编小品剧、“菜园实践”,让他们理解语文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与交流,更好地感受生活。 |
 |
武汉市第三十二中学 宋珺 ■ 她用爱为迷途少年点亮希望 QQ连心,她帮沉迷网络的孩子找到成长方向;她以“流动红旗”激励学生,帮助班级重塑班风;单亲家庭的孩子格外脆弱,她用默默的关爱一路守护。 担任班主任22年,宋珺屡屡选择接手令人望而却步的“问题班”。“为每个孩子点亮一盏心灯,用爱陪伴每一步成长”的朴素信念,驱使她为迷途少年重新点亮希望。 |
 |
武汉市二桥中学 张蓓 ■ 她用技术为教育注入生命力 当AI作业分析系统逐渐普及,张蓓却为它装上了“解码器”——在精准识别错题数据后,她手写思维导图、定制三步算法。 她带领班级实现作业量直降30%,却让学生感到“作业惊喜变多”。2025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她的AR江豚课件获新西兰教育专家评价“被中国课堂感动”。 |
 |
新洲区邾城街第四小学 程雅欣 ■ 独创“星光成长印记”作业批改法 程雅欣批改的作业本被学生称为“藏着星星的宝盒”。 她独创“星光成长印记”作业批改法——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会有“小星星”予以鼓励;卓越突破则会获得“星系成就贴纸”,作业本成了记录学生成长的“星图”。她的“星光成长印记”和心灵关怀经验已成为校内标杆,带动全校教师共同成长。 |
 |
黄陂区第一中学 胡启胜 ■ 和学生同吃同住的“大家长” 自2012年起,胡启胜就一直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每周只在周末回家一趟。 在学校和学生同吃同住,胡启胜就像孩子们的大家长。他给睡懒觉的学生买热粥,给上晚自习的高三学生发月饼,给家里遇到困难的学生捐款。对学生,胡启胜给予的是爱,收获的是学生对他发自内心的信任、感激和尊重。 |
 |
汉阳区墨水湖小学 黄华慧 ■ 她的“游戏魔法”让孩子们动起来 她开发了课间系列小游戏,制作游戏码书,多次开展游戏节活动。比大小、木头人、划拳劈叉、编花篮……丰富多彩的课间游戏让孩子们动起来。 作为德育主任,黄华慧还将体育运动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孩子们在体育运动中萌生不服输的精神和向上生长的力量。 |
 |
蔡甸区晨星幼儿园 彭凤姣 ■ 将新幼儿园办成孩子的童话王国 她“拓荒”了蔡甸区索河中心幼儿园、索河第二幼儿园、汉新幼儿园、伯牙幼儿园、晨星幼儿园等五所幼儿园。 她为新老师配备双导师,为成熟教师定制名师成长计划,鼓励骨干教师申报区级课题,打造起一支“有爱心、懂孩子、善学习”的教师队伍。 |
 |
黄陂区第一中学 胡文斌 ■ 捧出一颗真心的“小胖老师” 对每一届学生,胡文斌都真挚地付出他的情感和关注。他给学生分享自家腌的咸菜;跟学生一起跑步锻炼;有学生逃学,他用一张张暖心纸条把学生“拉回”校园。学生叫他“小胖老师”,他从不气恼。在他鼓励下,学生纷纷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结合起来。在黄陂教育一线扎根17年,他成为一届届学子人生路上的“摆渡人”。 |
 |
青山区钢城第十二中学 杨华 ■ 创新课堂帮学生告别“哑巴英语” 她善于找到与孩子之间的共同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告别“哑巴英语”,大胆开口说。她带着学生用说唱记语法,玩英语配音练口语,不断创新英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真正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
 |
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金雅校区 徐端 ■ 她的数学课像脱口秀一样好玩 徐端风趣幽默,把数学课讲得像脱口秀一样好玩,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孩子们亲热地喊她“端姐”“老徐”。在校园里,常能看到徐端与学生一起讨论热门韩剧、漫画、游戏。她开的“四班好声音”“年代秀”等系列主题班会,很受孩子们欢迎。和学生亲密无间的相处中,她敏锐抓住一个个教育契机,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
 |
武汉市任家路中学 梅赞平 ■ 他的班上每人都有“青春错题本” 梅赞平认为,学生不仅要学习数学题的解法,也要学会生活的解法。在他的鼓励下,全班每人都有一本周记本,用来记录心事。他从周记入手,引导学生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同学闹矛盾、犯错后的反思、青春期的烦恼……看了学生的周记,梅赞平总是能及时地帮学生解开心结。 |
 |
黄陂区泡桐幼儿园 袁英 ■ 见义勇为的“园长妈妈” 她把非洲鼓、烘焙、国学、美工、泥塑等游戏引入园本课程。她走进幼儿家中,让家长了解幼儿参加游戏的意义,不在小学前“抢跑”。3年里,她把孩子们“拉”回幼儿园,在园幼儿从130人增加到了251人。 今年初,她在路边为突发疾病的陌生人持续做心肺复苏40多分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市民。在孩子们眼里,袁英不仅是有爱的“园长妈妈”,更是救人一命的“大英雄”。 |
 |
青山区钢城第十二小学 刘雯 ■ 她为随迁子女组建“云声合唱团” 学校80%的学生都是随迁子女。2019年,刘雯组建起“云声合唱团”,每周排练,带着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好,找到大声歌唱的自信。如今,“云声合唱团”已有40多名团员,在青山区中小学合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连续两年在市合唱课比赛中获二等奖、三等奖。 |
 |
武钢三中初级中学东校区 傅芳 ■ 她是孩子们的“傅妈妈” 作为班主任,傅芳不仅督促孩子们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学生家庭遭遇变故,她每晚发送“晚安短信”,用温暖牵着学生走出阴霾。她为不爱写作的孩子定制“美食教育”,助力他拿下作文大奖。在学生眼里,傅芳是老师,更是如妈妈般可靠的存在。 |
 |
武汉市第一中学 杨柳 ■ 她是班里的“定海神针” 杨柳温柔细腻,是班里的“定海神针”。她开展“清沙行动”帮学生找回学习状态;为书写潦草的学生制定“消灭涂改计划”;鼓励理科薄弱的孩子“只跟过去的自己比”;设置高考“百日加油站”,用100张纸条陪伴大家在温馨的氛围中走向高考考场。从教20年,她用“柔”的力量,抚平学生的迷茫和躁动,凝聚起班级的向心力,唤醒生命拔节生长。 |
 |
武汉光谷未来学校 朱建松 ■ 青春的路,他陪学生一步一步走 他清晨陪跑操、课间督早读、午休查纪律、深夜促就寝,到了高三,甚至把家安在了学生宿舍。课堂上,他总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们轻松了解各个知识点。朱建松用多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一个教育者的信念: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唤醒需要时间与真心。 |
 |
武汉市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熊娜 ■ 坚持24年下苦功夫给自己“加课” 从教24年,熊娜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把最新的知识带给学生。课余时间,她下苦功夫给自己“加课”,让自己“有一桶水”,才能教好给学生的“一杯水”。每天中午,熊娜都会留出半个小时给学生答疑解惑,周末也24小时在线,只要有学生提问,她都第一时间解答。她一直给予学生“超纲的守护”,把每个孩子当作“限量版”去珍视。 |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 张静 ■ 她批改作业从来不“打叉” 张静的英语课上有一项固定仪式:课前1至3分钟的演讲。从“大事记”到“生命中的重要三人”,无数个演讲话题如珍珠般串联起青春的成长轨迹。 给学生的每道习题,张静都会先做一遍,删减重复题型,标注易错陷阱,让“减负增效”融入日常实践。填空题错了画圈,选择题不对画星,写作题波浪线标注金句……学生的作业本上永远找不到她画的红色叉号。 |
 |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田蔓 ■ 组建团队激活大学生创新潜能 2018年,田蔓创建了WOW团队,学生来自机械、计算机、外语等不同专业。为此,本身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她也自学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等知识,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团队历届成员有70多人,他们中不少人参加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奖,并获得20余项专利。 |
 |
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毕小燕 ■ 她的班上人人争当“演员” 从教25年,她把课本剧、戏曲等融入课堂,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课成了最受学生们期待的课堂,还走出多位校园戏剧节金奖得主。 课堂外,毕小燕也会用文学的美妙点缀学生的课余生活。辩论赛、诗歌朗诵、课本剧展演、“剧本杀”等语文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
 |
武汉市育才小学 肖凯 ■ 给孩子们上“语文课”的音乐老师 从教22年,肖凯的音乐课总是生动有趣。学校有一支民乐团,由肖凯负责乐团管理、指挥排练多年。为了让民乐团的孩子们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情绪和意境,他花了3个小时一句句讲解诗句含义。在肖凯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音乐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热爱。 |
 |
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 邓洁 ■ 他一年写下284篇“班主任夜话” 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邓洁自2021年8月起将自己对教育的所见所思写成一篇篇数百字的“班主任夜话”,发在家长群里。每晚,等着读当天的“班主任夜话”,成了家长们的习惯。 一年里,284篇真诚、走心的“班主任夜话”陪伴着全班50多个家庭,帮家长化解与“青春期”的磕磕碰碰。如今,新一届学生也进入毕业年级,“班主任夜话”重新起航。 |
 |
洪山区鲁巷实验小学 任爱荣 ■ 她的板书总是图文并茂 作为语文老师,她发挥美术特长,用图文并茂的精美板书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教学时,任爱荣常常开展“我画你猜”活动,让学生很快理解诗句含义。 身为班主任,她把美育特色也带入班级管理中,把班级打造成有爱、有趣、有味的“文创乐园”,引导学生爱上美、爱上生活。 |
 |
青山区红钢城小学 沈娜 ■ 她把学习好方法带到新疆 2024年8月,沈娜开始援疆工作,在博乐一小教数学。 她带的2个班90个孩子,大多是少数民族,名字很长。她见缝插针努力记背,两周后,她能在课堂上准确喊出每个孩子的全名。教室后墙的“天山成长榜”上,贴满沈娜为学生建立的成长档案。她在班里成立了“石榴籽互助小组”,组织小组成员间互相解答疑问,共同进步。在沈娜的带动下,爱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班级学习氛围浓厚。 |
 |
江夏区第一中学初中部 胡汉莉 ■ 她教的学生都是“闯关高手” 胡汉莉的历史课堂上总是充满谈论声、欢笑声。学习中国古代史,她鼓励学生自编歌曲,把历史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师生共创历史版《菊花台》;学习近现代史,她开展课本剧创作比赛,引导学生在角色刻画中感受时代特点。她将历史知识按朝代、主题等划分成不同关卡开展闯关游戏,点燃孩子们对历史的热爱。 |
 |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刘进 ■ 他的粉笔字写得像字帖 语文教学中,一手好字是刘进的法宝。上课时,只要他动笔写字,教室里就会立马安静下来。学习生字时,他会边写边讲解造字方法以及历史的演变。 近年来,刘进还尝试用彩色粉笔勾勒图画,用各种符号、曲线图、时光轴等组合板书内容。如今,学生们也加入进来,与老师共同板书。 |
 |
江汉区红领巾学校 喻红豆 ■ 播撒信念种子的“红豆老师” 她善于把“大道理”转化成“小故事”,用孩子的语言,让国家大事、政治理论走进孩子的内心,将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育变得“有趣有料又有温度”。她为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系列“幸福课”,带领他们打破课堂边界,走向真实社会“寻找幸福密码”。 |
 |
蔡甸区汉阳一中 卢永斌 ■ 高考佳绩的卓越领航员 他独创“宽严相济,无为而治”管理模式,以“人人都是班干部”激发学生自主性培养责任感。教学中,他注重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高考成绩尤为突出。他坚持因材施教,关怀学生全面成长,用“心与心的碰撞”诠释师者担当,践行“天道酬勤”格言,用爱与责任点亮无数学生的未来。 |
 |
蔡甸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贺磊 ■ 专利孵化的职教“匠星” 他两度赴德国深造,带回先进教育理念;获11项国家专利,推动技术转化;带领工作室获40余项双创奖项,主持国家级课题。他推动“双元制”本土化,培养数百名企业技术骨干,指导师生获70余项赛事奖项,还带队开展家电公益维修,以技术与奉献助力职教发展、服务地方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