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蔡甸:深耕质量谋发展 实干争先谱新篇

    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中德园分校揭牌。

    2025年新入职教师庄严宣誓。

    儿童剧《鸟儿的家在哪里》获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一等奖。

    武汉市蔡甸区教育系统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在深化改革中补齐短板,在五育并举中提升质量,交出了一份“守正创新、实干争先”的教育答卷。从跨区域集团办学的“抱团发展”,到师资队伍的“强基提质”,从教学改革的“深度破冰”,到育人质量的“全面跃升”,蔡甸教育正以稳健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织密教育协同网 优质资源“活”起来

    “以前总羡慕城里的好学校,现在家门口就有‘名校分校’,孩子上学不用愁了。”家住中法生态城的家长王女士,看着孩子走进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中法城分校的校门,满脸欣慰。这一变化,源于蔡甸区大力推进的“合作办学+教联体建设”双轮驱动战略,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城乡壁垒,惠及更多家庭。

    为破解“城乡教育不均衡”难题,蔡甸区系统推进区域教联体全覆盖,创新采用“城关联农村、强校联弱校、大校联小校”模式,精心打造15个区域紧密型学区。通过师资共享、课程共建、管理共研,原本办学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实现“弯道超车”。

    跨区域集团办学则为蔡甸教育装上“强引擎”。2025年8月,武汉市七一华源中学中法城分校、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中德园分校正式签约挂牌,并于秋季如期开学。加上此前已投入使用的长春街小学蔡甸分校和祥云分校,已形成“4所名校分校+N所本土强校”的集团化办学矩阵。

    职业教育领域的“协同创新”同样亮眼。蔡甸职教中心学校以“职普融通、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启动新型综合高中试点,为学生提供“文化课+技能课”双轨发展路径。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新增海尔、格力2家合作单位,与武汉旭航汽车、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携手德国莱茵科斯特开发8门校本课程,真正让职教学生“有出路、有奔头”。

    ■ 锻造硬核“领头雁” 教师队伍“强”起来

    教育的高质量,归根结底是教师的高质量。蔡甸区教育局从“引、培、流、树”四方面发力,构建“五级教师梯队”(新进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教育家型教师),让教师队伍成为教育发展的“硬核支撑”。

    “流动”激活力,城乡师资“均衡化”。为打破“师资固化”壁垒,蔡甸区积极推进城关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双向交流轮岗。近两年共安排430余名教师参与交流。同时,针对东部四街学校教师紧缺问题,调配100余名中西部学校富余教师进行单向交流,有效缓解学位需求区域性不平衡背后的师资差距。

    “引进”补短板,队伍结构“优质化”。近三年,蔡甸区通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接收公费师范生等渠道,累计补充新教师231人,其中研究生学历81名,显著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为解决薄弱学科师资不足问题,与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定向培养54名合格兼职音乐教师、104名合格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艺体、心育课程。

    “培育”提素养,专业能力“专业化”。蔡甸教育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区培+校培”五级培训体系;培训紧扣教学实际,如针对新课标改革,开展“新教师跟岗研修”“班主任专题培训”“教育数字化能力提升”等项目;针对高考改革,组织高中教师开展“说题、命题”比赛,全区中小学专任教师与校长参与业务素质测试,以考促学、以训促能。

    “树立”成标杆,示范引领“品牌化”。大力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全区23个名师工作室覆盖各学科、各学段,近三年开展研修、成果推广活动200余次。在第四届蔡甸区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届满总结会上,各工作室通过课程展演、成果汇报等形式,展示了“跨校教研共同体”“大单元教学模式”等一批可复制的成果。

    ■ 深耕课堂“主阵地” 育人模式“新”起来

    “以前上课是‘老师讲、学生听’,现在我们分组讨论、做实验、搞项目,感觉学习更有意思了!”幸福路中学八年级学生小周的感受,正是该区深化教学改革的缩影。蔡甸区以“减负提质”为核心,从常规管理、课堂创新、课后服务、评价改革四方面发力,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质量“升”起来。

    抓常规管理,筑牢“提质”基础。该区出台了8个方面15条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措施。在备课环节,以“两案一单”(教案、学案、作业单)为载体,常态化推行集体备课,让教师“协同作战”;在作业管理环节,落实“三本制度”(学校管理本、教师反思本、学生纠错本),减少机械重复作业,提升作业实效。

    创高效课堂,激活“提质”引擎。优化课堂结构,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打破地域与资源壁垒,打造“数字+线下”双轨赋能体系,建成覆盖38个学科的“优质课资源库”,通过“送课下乡+同课异构”,让城乡学子同享“有温度、有深度、有活力”的课堂。

    优课后服务,拓展“提质”空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严格落实“5+2”课后服务要求(周一至周五提供服务,每日不少于2小时),创新推行“1+X”供给模式,“1”指学科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课堂遗留问题;“X”指特色社团活动,涵盖航模、机器人、书法、戏曲、劳动实践等50余个类别。

    改评价体系,引领“提质”方向。在德育方面,构建“知行德育1+4+6+N”特色品牌(1个核心理念、4大课程体系、6条实施路径、N项校本实践),组织全区3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成立“学生阳光成长工作室”,开展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四导”工作,构建“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心育体系,让评价不仅看分数,更看成长。

    ■ 五育并举结硕果 育人答卷“优”起来

    近年来,蔡甸区教育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高考、中考成绩稳步攀升,素质教育成果遍地开花,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出彩”。

    中高考成绩“节节高”,升学质量创新高。近两年,3名学生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2025年,全区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其中陈勇整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北大录取;全区中考质量显著提升。

    素质教育“遍地花”,学生发展更全面。在艺术教育领域,南湖小学的《高龙腾飞》节目在“经典共传承国粹在身边”湖北优秀戏曲文化校园传播活动中荣获优秀奖;长春街小学蔡甸分校的文艺节目获湖北省第十三届黄鹤美育节小学组一等奖;枫树路学校获评“童星童梦 绽放未来”《童星闪闪》少儿春晚优秀组织单位。

    在劳动教育领域,长春街小学蔡甸分校承办2023—2024学年AILD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该校学生一举斩获省级奖牌46枚、国家级奖牌13枚,展现出蔡甸学子的劳动实践能力。

    在科技教育领域,全区学校广泛开展航模、机器人、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及省市创新实践大赛,共获奖170余项次;汉阳一中创新“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被评为湖北省科技特色高中试点学校,为科技特长生搭建了“成长通道”。

    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围绕“优质均衡”主题,近三年组织教师撰写论文1000余篇,牵头立项优质教育相关课题200项,其中8项课题成果转化为区域实施方案,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科研支撑”。

    (撰文:杨幸慈 余少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