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儿园才两周,就愿意自己拿勺子吃饭,还会主动说要洗手!”看着孩子的小进步,武昌区长江紫都幼儿园小班家长李女士满是惊喜。新学期开启两周,从家庭到集体生活的过渡,成了小班孩子的全新挑战。不少家长既担心娃吃不惯园里的饭,又焦虑孩子的作息、生活自理问题。本期《你问我答》邀请长江紫都幼儿园副园长白云以“四会”习惯培养法,详解幼儿园培养举措与家庭配合方向,让好习惯融入日常点滴,助力孩子们快速适应园所生活。
■ “会饮食”:让健康吃饭变有趣,家园口味“无落差”
幼儿园里,老师会通过餐前 “美食小课堂” 激发孩子食欲:用“胡萝卜是‘眼睛小卫士’,吃了能看清绘本里的小动物”这类童趣语言讲解食材好处,还带孩子摸一摸、闻一闻蔬菜,减少对陌生食物的抵触。与此同时,实行 “按需添餐”,观察孩子进食情况,主动询问加餐,避免孩子因紧张吃不饱,班级里还贴着孩子们手绘的“不挑食”小海报,营造正向氛围。
家庭配合建议:家长可同步幼儿园“趣味引导”方式,比如,和孩子一起给食材起可爱名字:“西蓝花小树”“番茄小太阳”,避免用“不吃就饿肚子”等强硬话术;做饭时尽量保留食材本味,减少重油重盐,和幼儿园餐食口味贴近,避免孩子因“家里饭更重口”拒绝园餐;也可在家贴一张“不挑食打卡表”,孩子每尝试一种新蔬菜就奖励贴贴纸,和幼儿园的 “手绘海报” 形成呼应,强化不挑食意识。
■ “会作息”:用规律节奏稳状态,家庭时间“对齐”幼儿园
每天早上8时,幼儿园晨练音乐《向阳花》准时响起;中午12时30分,《摇篮曲》伴随睡前故事,引导孩子午睡。每个环节都有它的专属音乐,孩子听到音乐就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入园不安感大大减少。适应期内,老师还允许孩子抱小玩偶午睡,帮他们快速适应集体作息。
家庭配合建议:家长可参考幼儿园作息表调整家庭时间,比如早上7时30分左右唤醒孩子,留出和幼儿园晨练相似的活动时间,陪孩子做简单拉伸、玩小球;中午尽量和幼儿园午睡时间同步,睡前也用轻缓音乐或短故事营造氛围;晚上避免让孩子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可按照幼儿园 “睡前准备” 流程,帮孩子建立稳定的作息规律,减少“周末作息混乱,周一不愿入园”的情况。
■ “会自理”:从小事练出独立力,家庭不做“包办者”
幼儿园“生活小课堂”上,老师会把自理步骤编成口诀,如:“穿衣服像搭积木,先把小手伸进袖子里”,小班重点练习自己拿勺子吃饭、用小毛巾擦手;遇到孩子穿不上鞋子时,老师不直接帮忙,而是引导“试试把脚再往前伸伸”;孩子完成自理尝试后,老师会及时用“你今天自己吃完了饭,太厉害啦” 鼓励孩子。
家庭配合建议:家长在家要“忍住帮忙的手”,比如孩子吃饭时不追喂,让孩子自己拿勺子,即使洒饭也耐心引导“下次慢慢舀,会越来越棒”;穿衣服、穿袜子时,可跟着幼儿园的口诀和孩子一起做,比如边念“小手伸袖子,身体钻山洞”边陪孩子练习;孩子完成自理动作后,要像老师一样及时鼓励,比如“你今天自己穿好袜子了,比在幼儿园表现还棒”,避免说“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还是我来”;还可以在家设置“自理小任务”,如:饭前摆自己的碗筷、睡前把袜子放进洗衣篮,让孩子在重复练习中提升独立能力。
■ “会保健”:把卫生习惯记心间,家庭细节“跟得上”
幼儿园洗手池旁贴着七步洗手法卡通图,老师带孩子边念儿歌边洗手,户外活动后、饭前便后都会提醒清洁手部;还安排大班哥哥姐姐“大带小”,收玩具时教小班娃分类放回原位,每周评选“卫生小标兵”,用贴纸奖励。
家庭配合建议:家长可在家洗手池旁贴同款七步洗手法卡通图,和孩子一起边念儿歌边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玩完玩具后,主动提醒孩子清洁,不因为“在家不脏”就省略步骤;整理玩具时,参考幼儿园“玩具要回家”的理念,和孩子一起给玩具分区域,如:积木放红色盒子、绘本放书架,让孩子参与收拾,不直接帮孩子把玩具收完;也可在家设立“家庭卫生小标兵”评选,孩子做到勤洗手、主动收拾玩具就奖励小贴纸,和幼儿园的奖励机制保持一致,让孩子觉得“在家和在幼儿园保持好习惯都能被表扬”,强化卫生与整理意识。
(长江日报记者杨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