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名片:
刘莉,武汉市江汉区稚雅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个人先后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师、武汉市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武汉市建功立业标兵等荣誉称号。
————————
作为江汉区稚雅幼儿园的园长,我始终觉得幸福是教育的不懈追求,而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长大,就是幸福教育的最终目标。
稚雅幼儿园是武汉市的市级示范园,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坚守着以孩子为中心的初心,心里装着“人人有戏 我有戏”的办园愿景,坚持让教育回归孩子的天性,践行站在孩子的角度,让他们完整成长的理念。我们把“戏”当成核心载体,打造了能让孩子尽情玩耍的戏剧空间、充满自然气息的童年院子,还建了帮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的“剧・生长”衔接实践场,就是想顺着孩子的天性,尊重每个生命本来的样子,帮他们在学知识、养品格、探自然、衔接小学的过程中变得更美好,活出向下扎根、向上结果的生命力。
□ 武汉市江汉区稚雅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 刘莉
■ 幼儿园变成大剧场
让孩子从“爱戏”到“乐戏”
在我看来,好的教育就得贴合孩子的视角、充盈童真味道,满是孩子气,保留最本真的“原味”。为了让孩子们在“戏”中快乐成长,我们把幼儿园打造成了“一场一馆四坊六亭屋”的游戏小镇。借着戏剧游戏的“魔法”,造出了书虫馆、花果山水帘洞、木兰妆坊、马良画室、桂英剧场等有特色的戏剧小天地。
幼儿园每个角落都透着孩子气:大厅、楼梯、走廊被布置成有趣的场景——葫芦娃的连环画贴得活灵活现,《老鼠娶亲》的皮影戏看得孩子挪不开眼,泥工托盘做的迷你有声书既能听又能玩,科学探索区的戏剧舞台还能变光影。孩子们在这里玩着学、学着玩,沉浸式感受自由、自主、能创造又开心的游戏时光。
幼儿园就像个大剧场,每个班都是一个专属剧组。老师和孩子一起动手,做了《大话西游》《神笔马良》《精忠报国》等起点阅读故事墙,用丰富的形式让游戏场景更生动,也记下了孩子“学着、想着、做着、悟着”的成长过程。每个班量身定做主题学习:大班的孩子跟着《包公审石头》学讲道理,中班的孩子演《大闹天宫》学勇敢,小班的孩子听《星星警察》学做人。我们还成立了编导组、影戏组、道具组、服装组、摄影组,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舞台角色”。
活动区里,孩子的成长时刻发生:建构角搭起精致戏台,美工角创作出头饰、脸谱、云肩、水袖,表演区里孩子们“说学逗唱”尽显童真,司阅坊里孩子学着演奏乐曲,科学区里琢磨实验的小奥秘。每周的混龄社团走班游戏,带着孩子从“爱戏”到“慧戏”再到“乐戏”。每周五“小鹿戏台听故事”线上小主播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经典在童声中浸润心灵。
■ 打造“童年院子”
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
好的教育就藏在点点滴滴的细节里。我想让幼儿园的每一处都能成为滋养孩子成长的养分,让教育在孩子气里慢慢发酵,在自然里慢慢生长。
我们按照主题+景观+故事的思路,站在孩子的角度打造了“童年院子”:给院子加了透视格栅,让绿植能透进来,看着更舒服;给种植筐加装万向轮,方便移动;搭了植物攀爬的支撑杆,帮植物好好长——每一处设计都是为了让小菜园更贴近生活,更有生活化、社会化,满是烟火气。
二十四节气就是我们院子里的自然课程表:春分的时候带娃播种,芒种教他们怎么养护,秋分一起收果子,我和老师们带着孩子体验种植、观察、养护、探索的全过程。孩子们做腊菜、煮青梅、拓花草、晒金银花、剥玉米、剪毛豆、尝葡萄,在这些事里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大自然的馈赠;我们还结合节气习俗搞艺术创作,“春分画风筝、冬至包饺子”,让孩子体会生活里的仪式感,在传承里创新。
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种子”——就像童年院子里的蔬菜水果,有的喜欢晒太阳,有的喜欢阴凉地,孩子的成长节奏和个性也各不相同。翻开孩子们的游戏故事记录本,里面全是像薄荷物语、豆来“逗趣”、红薯生长记这样活生生的小故事。孩子画的画、我和老师们记下的童言童语,字里行间全是他们和自然互动的童趣。孩子们在种菜、浇水的过程中亲近一园青菜,让角色扮演多了生活的温度,也让教育真的像自然一样自由呼吸。
■ 搭建“剧・生长”实践场
让幼小衔接双向滋养
稚雅幼儿园是江汉区首批幼小衔接联盟体,也是武汉市首批幼小衔接教联体、湖北省首批幼小衔接试点园。我们和大兴第一实验学校合作,打破传统的衔接模式,以戏剧课程为核心,开发“剧・生长”幼小衔接特色课程,通过“邀演、送演、联演”三种互动方式,让衔接从走马观花变成深度体验,帮孩子平稳过渡,实现幼儿园和小学双向成长。
邀请小学生来演课本剧,借助小学的资源帮孩子启蒙。我们打破了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学的习惯,邀请毕业的孩子回来,演《花为媒》里的《报花名》,手把手教弟弟妹妹做《卖水裱花》的手势动作。戏曲选段让传统文化慢慢融入孩子的审美,各种学科的课本剧也让孩子向往小学的期待变得具体又实在。
幼儿园小朋友送戏演绘本剧,用孩子的表达方式传递文化。孩子们把《司马光砸缸》《精忠报国》《神笔马良》这些经典改成自编自导的绘本剧,送到小学去演。戏剧里作揖、谦让的小细节,让传统礼仪教育自然而然融入衔接过程。这时候的孩子,不再是被动等着衔接的小不点,而是主动传递文化的小使者,在被夸奖、被欣赏中慢慢建立起满满的自信心。
此外,小学生和幼儿一起合演经典剧,一起促进成长。依托“雅兴盟约坊”这个平台,我们打破了幼儿园绘本剧和小学课本剧的学段界限,建立了幼儿园和小学一起研究、一起创造、一起演出的合作机制。以《三借芭蕉扇》《神笔马良》为载体,幼儿园的孩子和小学生一起画故事地图、设计台词卡,同步梳理剧情、弄明白课程目标;在一起做道具、携手排练的过程中,衔接游戏思维和学科思维。合演不只是展示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建立学习小团体的过程中,打造出幼小衔接双向滋养、一起成长的教育新局面。
课程是滋养成长的剧本,教室是绽放童真的剧场,老师和孩子都是一起奔赴成长的剧中人。每个生命都鲜活又生动,每一段“有戏的童年”都精彩极了——这既是“人人有戏 我有戏”办园愿景的真实实践,也是我和老师们对站在孩子角度、让他们完整成长这一幸福教育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