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刘克取 通讯员武仁轩
“嘀,扫呗到账18元。”用餐高峰,街边小吃店的提示音此起彼伏;不管你用支付宝还是微信,抑或用银行卡支付,不用四处找码扫,“扫呗”可以做到一码通行,便捷支付。便捷体验的背后,站着一家扎根武汉的湖北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武汉利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楚商服)。
从聚合支付出发,利楚商服已发展为全国领先的商户增长运营商,在“楚材聚汉、共建支点”行动中,政策支持持续发力,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目前覆盖门店超290万家,年处理交易金额约5500亿元。
“我们想让数字化经营的门槛更低,让更多人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企业创始人、董事长王朋说,武汉这座城市不仅提供了创业土壤,更以清晰的产业政策、持续的数字基建投入,帮助企业稳健成长。
■ 政策“及时雨”浇灌创业种子生根发芽
回顾创业路,王朋坦言并非一帆风顺。“关键时刻,是武汉的政策与环境让我们站稳脚跟。”
王朋是安徽阜阳人,自来汉读书起,便不断捕捉身边的商机:宿舍便民超市、高校单车共享、校园“快递之家”……随着国家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年仅19岁的王朋敏锐地捕捉到市场机遇,与3位在创新创业大赛中结识的学长共同创立利楚商服,毅然投身支付浪潮。
初期,他亲自跑业务,一家家门店推广银行卡收单服务。频繁接触中,王朋发现:不少小店同时摆着四五个收款码,支付宝、微信、银联、现金……“最头疼的就是对账”,不少老板在闲聊中抱怨,混乱的收款方式让经营者疲于核算。
“能不能搞个一码通,让实体店只算一笔账?”这成了他创业路上最想破解的题。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王朋回忆,在公司发展举步维艰的时刻,相关部门送来了多项扶持政策,社保费减免、稳岗补贴、扩岗补助、孵化基地补贴、担保贷款贴息等“及时雨”及时缓解资金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随后,利楚商服成立研发中心,成为国内最早一批自主研发聚合支付系统的企业,通过量产刷卡、扫码、非接触支付三合一的智能POS机,帮助商户降低了收银支付门槛,开创了行业先河。只用一台设备、只扫一个码、只算一笔账的“扫呗”在商户中广受好评,迅速被市场接受。
仅3年时间,利楚商服的产品就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在支付领域崭露头角。
■ 搭建数字领域的“自来水厂”,赋能智慧生活
今年年初,利楚商服技术团队完成了一次“毫秒级”突破,将扫码响应时间再度缩短0.3秒。其背后是图像识别、数据处理与交易确认的全流程优化,只为让支付更流畅、门店运营更加高效。
但利楚商服所做的远不止“嘀”一声支付那么简单。王朋介绍,企业以支付为关键切口,不断拓展数字化服务的边界,从打通街边小店线上线下好生意,到推动多业态支付模式创新,再到赋能校园实现智慧生活,利楚商服已在加盟连锁、智慧团餐、智慧校园等多领域深度布局。
武汉本地一家知名商业综合体与利楚商服的合作已持续三年,从最初的支付收款,到如今已拓展至收银系统、扫码点餐、自助收银机、会员卡券、线上商城、直播运营和停车管理等各环节。“我们搭建的系统帮助商户打通业务与财务之间的数据链条,实现统一对账、高效分账和合规管理,极大减轻了财务对账复杂度,提升了整体运营效率。”王朋说,这种数字化经营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形成了完整闭环,也能推动商业决策更加精准高效。
在武昌实验寄宿学校,有了利楚商服的“校园通”服务,学生们仅需在智能终端上刷脸,就能吃饭购物,还能一键拨通父母的视频电话。
王朋将利楚商服正在构建的数字化生态比喻为“自来水厂”:支付如同自来水,是基础而必需的服务,但真正支撑整个系统运转的,是背后庞大的输水网络与基础设施。利楚商服要做的,正是建设数字支付时代的“管道”与“水厂”,通过底层技术设施的对接,让商户经营变得简单、轻松,最终实现“只算一笔账”。
■ 吸引近千名大学生留汉就业,城市与青年共成长
在王朋的办公室,挂着一幅“利楚利国利民”的字画。这不仅道出了企业名称的由来,也承载着他作为武汉青年企业家的初心。“企业的根本,在于真正为这片土地创造价值,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便利。”王朋说。
近五年来,利楚商服保持年均超100%的增速,强劲的发展势头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留在武汉。目前,企业员工规模已近千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90后”成了绝对主力。
去年,武汉博士毕业生陆泽宇在青山区校园招聘会上与利楚商服结缘,同年12月正式加入公司。担任研发中心CTO助理的他,目前正负责牵头“扫呗收银SaaS”项目,该系统将于今年10月上线。
谈及现状,陆泽宇表示:“工作充实有收获,生活丰富有盼头,我在武汉挺好的。”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支持下,他以每月千元左右的补贴价格租住到了青山区有巢公寓的两室一厅,并决定在武汉安家落户。
作为从校园创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企业家,王朋十分看重创新创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连续五年扶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他不仅提供资金支持,发起“利楚·扫呗”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还依托企业资源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为在校大学生搭建从创意萌芽到项目落地的实践平台。
王朋的成长轨迹,正是武汉市深入实施“楚材聚汉、共建支点”行动结出的硕果。如今在武汉这片创新热土上,越来越多像他一样的青年人才会聚于此、扎根成长,持续将技术突破与创新活力注入城市发展的脉搏。每一次支付到账的提示音、每一笔高效结清的账单、每一个数字化落地的场景,都在共同书写这座城市“人才聚、产业兴、事业旺”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