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企业搬迁的‘减法’做完之后,招商引资的‘加法’怎么做?”在调研组参与的一场小型闭门会上,硚口区人工智能专班相关负责人坦言,伴随着工业外迁,硚口面临经济活力需持续释放、人口布局待进一步完善的客观压力。
如何闯关?硚口区不断调整解题思路,从中寻找“最优解”。
中心城区土地稀缺,硚口区创新实施“腾退一批、升级一批、融合一批、规划一批”策略,为产业发展腾挪空间,老旧服装厂变成了音乐产业园,柴油机产线上“长”出了人工智能产业园。
人才政策同步发力:硚口“人才十条2.0版”吸引年轻人才回流。
连续创业者聂丽君回来了。他创立的电迈租车已入驻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专注用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服务电动车租赁行业,企业已进驻全国上百个城市。“今年招聘了6名‘00后’,公司32岁以下员工占比近八成。”
22岁的安徽人吴明哲扎根武汉,率团队发布首批AI动态漫。“产业园的AI文创定位与企业方向高度契合,大幅降低初创成本。”
硚口区人工智能专班办公室墙上,一幅地图格外醒目:从历史地名中“口”“咀”“嘴”到如今的“湾”。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这不仅是地理形态的重塑,更是城市发展动能的转换——当人工智能与年轻人相遇,人能回得来、留得住,产业能扎下根、发展好。”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硚口区新增市场主体1.6万户,企业占比达到40%,一批充满生机的“根企业”“种苗企业”拔节生长。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该负责人说:“我们要抓住人工智能的浪潮,让硚口闯出去。”
■ 厂与场:“货到汉口活”变“数在湾区涌”
10多天前的2025外滩大会上,数字科技领军企业蚂蚁数科宣布与硚口区共建“数据产业基地”。拥抱AI,硚口正在汉江湾完成一场产业跃迁。
时间回到去年底,位于硚口西部的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式揭牌。如今,这片44亩的启动区只是开始,西侧133亩核心区建设已全面启动,整体规划达1500亩的园区将建设总部集聚区、智能制造区和创新孵化区等配套设施。
坚持“用最好的区域发展最好的产业”,硚口区快马加鞭,补短板、锻长板。
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上演“百日造园”,实现“开园即满园”;星火众达1000P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建成投用,这也是武汉中心城区首个千卡集群;获批全省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区,完成全省首单数据产品挂牌交易;国内首个国家级开源联盟——智慧医疗开源联盟“落地生根”。
硚口区“人工智能九条”同步上线:首创算力券、数据券、模型券“三券联动”机制,每年投入1500万元支持企业普惠使用核心资源。
长江财经智库研究发现,作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新进者”,硚口区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路径,与光谷“技术驱动”、车谷“产业赋能”不同,呈现出独特的“生态先行、场景驱动”模式。
百度智能云创新中心入口处,一张汉江湾AI产业链图谱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从硬件设备、数据服务、软件平台到行业应用,数百家企业琳琅满目。从零起步,筑巢引凤,硚口区人工智能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
“AI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年6月,国际知名人工智能专家、首创“创新工场”的李开复在武汉分享时表示,期待与武汉乃至湖北的企业加深合作。
世界顶级湾区的发展逻辑,本质是创新要素的极致集聚。旧金山湾区依托斯坦福大学与风险资本,打造出“技术—资本—人才”闭环的硅谷;东京湾区以港口为枢纽,形成“制造—贸易—服务”链式生态。而汉江湾的“湾”也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湾”,而是算力、算法、数据、场景一体化布局的闭环场域。
从“货到汉口活”变“数在湾区涌”,大量数据流在此汇聚:汉正街的服装设计师借助AI技术,最快3秒就能生成一套礼服;张毕湖湿地公园的AI鸟类监测系统,用600余套摄像头动态追踪60余种鸟类。
创建于1900年的同济医院正在拥抱AI时代:持续推出“济大夫”医疗智能体、“木兰”女性肿瘤大模型、哪吒·灵童儿童罕见病大模型、“脑瑞康”脑出血精准诊疗大模型,构建“一体三模”AI能力矩阵。环同济健康城里,电子屏幕上的数据如蓝色江河般奔流不息。
“服务理念已从过去基建时期‘硬’‘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的传统思维,向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软’‘三通一平’(通数据、通算力、通模型、中试平台)的新思维转变。”硚口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武汉东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后,通过千帆平台将AI模型训练效率大幅提升,总经理杨帆评价:“硚口是武汉最具创新活力的中心城区。”
2014年1月,《长江日报》头版报道“中国‘汉江湾’蓄势待发”。11年过去,当风再次吹过汉江湾,回响的不再是老厂房的机器轰鸣,而是AI技术的创新之声。
百年商脉,未来序章。汉江浩浩荡荡,一头连着汉正街,一头牵着汉江湾。这是硚口最著名的两张名片,也是“汉口之根”迈向全面复兴的缩影。
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不能一蹴而就,但汉江湾的浪潮已经涌起。
长江日报记者郑良中 贺亮 李琴 李佳 执笔: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