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全球文明之约

——世界大河的对话

    长江文化艺术季精彩瞬间。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 长江日报记者黄丽娟

    数千年来,人类各具特色的文明几乎全部起源于伟大的河流。随着时代变迁、文明演进,大河流域的文明如何可持续发展?9月25日至27日,2025“大河对话”在武汉举行。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文博单位和企业代表聚焦水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与务实合作,助力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开展大河文明对话论坛,构建世界文明交流的新话语体系,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进人类文明永续和平发展;有利于在文明交流中充分发挥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提供中国方案;有利于系统阐发包括长江、黄河、大运河在内的中国大河文明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大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构建开放平台,为全球大河文明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武汉作为长江畔的重要城市,曾于2016年、2018年成功举办两届“大河对话”,为全球大河文明交流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开放平台,交流思想与倡议,让大河流域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平有效地配置,是“大河对话”与会代表的共识。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傍依江河湖泊;每一座伟大的城市,都在大河之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官方代表迈克尔·特纳曾在2016“大河对话”上道出了江河与文明、城市的紧密关联。

    从长江、黄河,到恒河、尼罗河、伏尔加河,这些奔腾不息的水系孕育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塑造了一座座伟大的城市。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把河流比作自己的母亲,如中国的长江、印度的恒河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等。河流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脉。它们以其丰富的“乳汁”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伟大文明,并在河流两岸崛起大批的繁华城市群。凡是河网水系发达的地区,都是城市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世界大河流域资源的管理,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2016“大河对话”,15个大河流域的相关城市、管理机构、博物馆、文化组织以及经济界代表达成了《2016大河对话武汉宣言》。根据宣言,大河流域各方将通过有效措施保护大河流域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促进文化与自然、生命之源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和谐。

    ■ 多元对话促发展,守护河流生命线

    大江大河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也是人们知所从来、思所将往的文化根脉。2018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第二届大河对话论坛,主题为“汇聚大河文明——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未来”。来自全球19条大河流域的150余名国内外嘉宾,相聚武汉共同探寻大河及其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全球多种文化通过“大河对话”相互交流、借鉴,必将推动全球大河流域生态和文化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地球上97%的水是咸水,只有1%的水是流动的淡水——河流。占比如此小的河流之水却养活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物种。来自全球大河流域的水文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应认识到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让河流能永远流动下去——这是人类的生命线。论坛上的“水汇聚仪式”将来自不同流域的代表们带来的各自流域的水倒入同一个容器之中,象征着论坛以对话为形式,把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真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 对话连世界,共探人河共生之道

    治理河流、协调水与发展的关系,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2025“大河对话”即将在汉开启,这场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盛会,将议题精准锚定在大河流域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高质量发展等关键领域,推动长江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大河开展跨时空文明对话。

    2025“大河对话”将目光对准全球,汇聚全球大河沿岸国家的智慧,共同探索人与河流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不仅为凝聚全球水治理共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更将成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让武汉进一步连接世界水文明,为全球大河文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