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丽芬 通讯员张妤喆
“我与武汉渊源很深,对中国‘水智慧’的观察始于武汉。”2025“大河对话”开幕前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教授在北京接受采访,开门见山地表达了对武汉的特殊感情。
夏泽翰认为,武汉因水而兴,是一座连接世界的“大河之城”。当前,全球多数地区面临水资源与粮食安全挑战,中国的治水实践通过“大河对话”等平台,可为世界提供重要借鉴。
■ 从中国学到“与河流共生”的理念
夏泽翰是巴基斯坦人,他的首次中国之行是在1999年,首站是武汉大学。与已故农田水利专家茆智院士的交流令他难忘:“茆教授毕生研究旱稻,不用一直泡在水里生长,成果很有启发性。”
初识武汉,百湖之城的自然风光、人文气息给他留下美好印象。“东湖紧邻武大,景观独具特色。我和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吃烧烤,本地啤酒口感醇厚,十分惬意。”
长江沿岸考察,他目睹农民“用更少的水,种出更多的粮”,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尤为重要。他至今记得一位老农朴实地回答:“我喜欢吃米饭,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在他家乡,他得到同样的答案,人们坚持耕种的原因也是“大米好吃”。
20多年来,夏泽翰频繁到访武汉,开展多项合作,如在武大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教席。他将武汉等地的灌溉经验与印度河平原、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流域进行对比研究,成果获国际认可。
“文明因水而兴,人们逐水而居。”夏泽翰以都江堰与巴基斯坦摩亨佐-达罗遗址为例介绍,二者在水资源管理上展现出相似性,说明人类治水的逻辑相通。
夏泽翰表示,长江流域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是农业节水、水资源高效调控领域的里程碑。黄河流域也拥有壮丽景观和璀璨文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与这两条“母亲河”紧密相连,我们从中国学到“与河流共生”的理念。
夏泽翰告诉记者,巴基斯坦正推进多个水电项目,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其中包括武汉力量,双方在科技、水资源管理、文化等多领域开展合作。他说,这也是一种文明交流互鉴。
■ 长江文明知识随水脉传播到世界
夏泽翰认为,长江文明与东亚文明水脉相连,长江文明的许多知识传播到东南亚、中亚阿尔梅里亚一带,甚至欧洲国家。
在夏泽翰眼里,水是生命之源,文明随水流动传播。丝绸工艺、饮食创新等通过河流传播,推动文明进步。世界的美丽在于人类喜欢探索、学习和交流,这正是“一带一路”的理念,也是丝绸之路的精神。
作为水资源科学家,夏泽翰曾见证了巴拿马运河连接两大洋,还曾深入尼日利亚、伊朗、遥远的小岛等地考察治水,深刻体会到:河流改道,文明迁移;河流干涸,文明消亡。
“中国就像一本有许多章节的书,我每天如攻读博士般努力学习。”他感叹,中国有60处世界遗产、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但还有成千上万处遗产尚未列入。他坚信,许多珍贵遗产之所以繁荣,是因为与水的联系。例如,端午节展示了人们如何享受河流,一起划龙舟、制作粽子。
■ 期待能形成“武汉共识”指导全球治水
夏泽翰非常高兴来武汉参加大河对话,期待能够形成“武汉共识”,为全球治水提供切实指导。
夏泽翰称赞中国数亿人脱贫及生态文明的成就,长江“十年禁渔”改善了长江生态,也关乎文明传承,“我曾参观中国科学院江豚保护工作,巴基斯坦也有印河豚,如果不保护,这些珍稀物种将消失”。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对全球南方国家具有特殊参考价值。”夏泽翰说,“天人合一”“与自然共生”等哲学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层支撑。中国有许多值得全球借鉴的案例,如都江堰水利工程遗产、故宫再生水系统等,展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武汉影响我至深!”向茆智院士学习节水知识、泛舟东湖品茶令夏泽翰难忘。他建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框架下,武汉连接世界各地的大江大河,推动各国通过高校、长江水利委员会等机构,加强与武汉合作做好“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