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湖北省急救技能大练兵 百余名急救人员同台竞技

    模拟急救调度现场。

    模拟医疗救治现场。

    模拟急救转运现场。

    9月22—24日,来自湖北省17个地市州的108名院前医疗急救人员齐聚武汉,参加由武汉市急救中心(湖北省急救中心)主办的2025年度湖北省院前医疗急救职业技能大练兵。

    武汉市急救中心急救培训中心主任乐薏介绍,本次活动分为个人与团队两大板块。个人竞技环节依据岗位职能划分为调度员、急救医护和急救司机三个类别,考察方向各有侧重;团队环节通过模拟真实急救情境,综合评估团队成员的协同配合与现场处置能力。

    9月23日,17支队伍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展开团队环节的技能比拼。在活动现场模拟急救调度中心,电话铃声急促响起,“某化工车间发生有毒气体泄漏,七八名工作人员中毒,需要救护车支援”。与此同时,另一名调度员接到群众呼救,“60多岁老人突然昏迷,需要立即送医”。

    据评审组工作人员介绍,调度环节的考核由两个情境组合而成,即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一个日常报警电话同时呼入,需要两名调度员分工协作,高效完成派车、急救指导、事件上报及警医联动等。

    在模拟救治现场,由医生、护士和司机组成的三人急救小组,正在对上述60多岁老人实施救治。在此过程中,“患者”突发室颤,病情急转直下,医护人员立即给予电除颤、气管插管、药物干预等高级生命支持,司机协助做好与家属的沟通工作。几分钟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急救人员当即将其送往医院。

    救护车护送病人的过程中,由交警客串评委随车打分,要求司机在安全、平稳、快速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出现群众横穿马路的情况,应踩刹车礼让行人。在没有车辆也没有行人的情况下,应以快速将病人送医为要。

    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俊表示,本次活动是一次“以练促学、以学促用”的成功实践,为推动湖北省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整体提质增效,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全流程院前医疗急救样板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寄语急救从业者:将此次活动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精湛技艺转化为日常工作中的卓越效能,为守护全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构筑起更加坚实可靠的屏障。

    活动期间,长江中游城市群与友好合作城市院前医疗急救联盟2025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同步召开。武汉市卫健委相关领导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与兄弟城市一起,以联盟为纽带,强化战略协同,完善协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合力构建一张响应迅速、运转高效、覆盖广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性急救网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 武汉急救“三重升级”筑牢生命防线

    即便是“无声”的呼救,也能灵敏触发急救响应。近期,武汉市急救中心完成“三重升级”,持续优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这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正推动武汉院前急救向着更精准、更高效、更温暖的方向迈进,全力筑牢市民生命健康防线。

    ◎ 听障人士可无障碍报警

    让“无声”的呼救被“听见”

    “残障群体在面临紧急情况时,可能会遇到诸多不便与困难,他们的呼救需求同样迫切,他们的生命安全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9月24日下午,在“科技助听,有爱无碍”无障碍报警平台上线启动仪式暨国际聋人日活动现场,武汉市急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赵俊说。

    活动现场,武汉市急救中心办公室主任徐步安向大家讲解了如何使用120无障碍报警服务。当听障人士遇到紧急情况时,只需进入“武汉急救”微信公众号,在“呼叫120”菜单中点击“无障碍人群报警”服务,就能按照系统提示实现“一键报警”。

    目前,无障碍报警平台已接入专业地图系统,可自动获取报警人的实时位置。报警人只需手动补充单元号及门牌号等信息,即可完成精确定位。平台支持文字与语音的实时转换,有效消除沟通障碍。接通120后,调度员会通过引导式提问了解患者状况,例如“患者是否还有意识?”“患者是否还有呼吸?”等,报警人只需用文字回复“是”或“否”即可。

    此外,听障人士可提前录入个人相关信息。触发紧急报警时,系统将同步把求助信息发送至绑定监护人手机,提醒其尽快赶赴现场。专业人员还可通过视频连线,远程指导现场人员实施初步急救措施,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 成立专职质控部门

    为院前急救立“标尺”

    目前,武汉市已建成111个急救站,包括8个直属站点和103个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建的网络急救站。为全面提升急救服务效率与质量,今年7月,武汉市急救中心正式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办公室(以下简称质控办),统筹推进全市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工作。

    质控办负责人王科介绍,科室成立后大刀阔斧推进多项改革。首要举措是修订并完善《武汉市急救中心院前医疗急救质量控制指标》,统一全市急救服务标准,涵盖报警处置率、响应时间、出车率、出车反应时间等关键指标,逐步构建起有据可依的质控体系。

    在考核机制方面,打破以往“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将绩效与工作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及承担培训保障任务四项指标挂钩。工作质量按岗位细化考核内容:调度员重点考核接听速度、呼救分类等;医生重点考核病历书写、危重症处置等;护理人员重点考核院感防控与护理服务质量等;驾驶员则重点考核出车反应时间、行车安全等。

    此外,质控办通过12345、12320、120投诉平台及急救服务短信回访等渠道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定期汇总分析群众反馈,并在质控会议上通报典型问题,推动持续改进。对直属站点,将工作质量直接纳入绩效考核并实施奖惩;对网络站点实行量化评分,对排名靠后的站点采取实地考察、督促整改、效果复核等闭环管理措施,确保服务提升落到实处。

    ◎ 实施“三色预警”

    考核不达标将被“黄牌罚下”

    2025年,武汉市急救中心正式推出“三色预警管理机制”,对全市网络合作急救站的响应时间达标率、急救处置规范率、患者满意率等9项核心指标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动态分级管理。

    该机制为急救站点设定了明确底线:接到调度指令后,救护车须在3分钟内出动;患者满意率不低于99%,设备完好率必须达到100%……依据考核“成绩”,站点将被划分为绿、黄、红三档。

    一旦站点转为“黄色”预警,将立即进入整改期,并暂停部分急救任务。7天后接受复核,若仍未达标,则进一步触发“红色”预警,暂停所有任务派遣,直至通过考核逐步恢复“绿色”资质。

    “我们要确保每个站点都能够提供高效、优质的急救服务。”武汉市急救中心副主任丁一鹛表示,这一机制旨在重塑院前急救的“武汉标准”,为市民健康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针对网络站点人员流动大、专业背景不统一等问题,武汉市急救中心计划每年组织两轮规范化的岗前培训与考核,对工作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同时,推动站点之间开展交叉质量检查,形成互相监督、共同提升的氛围。

    此外,中心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四全”监督体系,即全行业治理、全岗位覆盖、全要素监测、全过程监督。通过定期抽查、全量回访、交叉互查及暗访等多维机制,确保院前急救全流程规范可控,全力打造一流服务,快速响应、规范救治率两个100%,零纠纷、零事故的“急救优质服务120”模式。

    文/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