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小先生”让生命焕发自主担当之美

    武汉市硚口区行知小学校长赵金雁和学生们在一起。

    校长名片:赵金雁,武汉市硚口区行知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武汉市优秀女职工工作者。

    ————————

    从教27年,我一直在思考怎么做教育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学校教育到底要绘就孩子们怎样的生命底色?走进行知小学,看到陶行知先生留下的《怎样做小先生》那一刻,我豁然开朗,教育要激发每个孩子独特的潜能,让他们在教人中教己,在成人中成己,享受价值认同的愉悦,获取生命自主担当的成长力量。

    □ 武汉市硚口区行知小学校长 赵金雁

    ■ 从追溯到实践 小先生育人模式启航

    我到学校不久,一个班的孩子因为谁当值日生发生了矛盾。交流中,我发现孩子们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希望展现自己,但机会少了。还有一次,我看见一名三年级的同学正在跟小伙伴讲解数学题,她一会儿画图,一会儿摆学具,忙得满头大汗。当小伙伴说听懂了的时候,她开心得跳了起来,笑得灿烂自信。

    是呀!当个体价值得到认同时,孩子的生命会迸发出自信的光芒,拥有能动发展的动力。我们何不顺势而为,让“做小先生”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引擎。

    于是,我和老师们重新研读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理论以及学校1935年进行的“小先生先锋团”实验。一次次追溯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小先生制”的核心——信任、理解、尊重儿童。它顺应了儿童天性。儿童向往成为“小先生”,渴望成为榜样。他们独有的话语体系更能带动伙伴,实现共情。

    因此,我们继承发展陶行知“小先生制”,将其作为学校育人文化的核心要义,构建了以“自觉觉人 成人成己”为育人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小先生五色课程”、协同共育的小先生评价、班校两级小先生自主管理为载体的“行知小先生”育人模式,让能自主、敢担当、善学创成为孩子们生命的底色。

    ■ 从被动到自主 小先生成为课程中心

    “我发现学校农场土壤不肥沃,太阳直射时间长,所以我设计了农场种植改良计划,请看……”讲台上,五年级的蔡同学神采飞扬,谁能想到半年前他还是个连老师提问都低着头躲避的孩子。改变源自学校推行“小先生五色课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这正是对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即知即传”和“六大解放”理论的鲜活注脚。

    “小先生五色课程”实施之初,我们改革了课堂结构,驱动学生从“全程听”到“主动想”,从“跟着做”到“自己创”,从“会做题”到“会讲解”,实现对自主发展的反刍与掌控。

    师生学习思维变了,我们便依据“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原理开始推动课程改革,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为主,聘请学生为课程设计的“小先生”,让其在自主观察与思考中站稳课程中心。

    “小先生绿色生态研学课程”的《校园里的绿色生态链》项目,源自学生担心有机肥污染植物的思考。提出问题后,老师带领他们访问大学老师,了解提升土壤肥沃度途径和肥料制作原理。学生们发现原来学校藏着绿色生态链,可以用农场动物的粪便和食堂厨余垃圾堆肥,菜园植物可以成为动物饲料,既经济又环保。从一次次试验,到一组组数据的精细调整,学生们不懈探索,终于制成了第一桶肥料。这堂扎根的实践课,也成为小先生绿色生态研学课程的第一课。

    如今,五色课程越来越丰富,既有传承文脉的红色课程,智创结合的四时田园劳动课程,科创融合的智体创新课程,更有培智润心的领导力课程……这些课程让孩子在“主动思、实践做、准备教、互动学”的过程中,解放自主成长的内驱力,努力成为有领导力、有合作力、有创新力、有共情力的小先生。

    ■ 从承担到担当 小先生走向小主人

    “赵校长,我希望下午课间时间能延长,这样同学们就可以玩老鹰捉小鸡。”一次“校长下午茶”活动中,六年级小先生代表带着课间活动的提案和调研表大胆地说着。这一刻我激动极了,因为我看到责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发芽拔节。学校班子和小先生代表进行了讨论,形成“40+15+15”的双课间活动方案:上午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课,玩羽毛球操、花式跳绳、健体游戏,下午两个15分钟的小课间,各班进行贴膏药、跳房子、萝卜蹲等传统游戏。

    至此,“校长下午茶”升级为“小先生议政课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我们设立“班级议事角”“小先生公益岗”,让他们参与学校班级管理的每一环。学校专门制作“建议跟踪表”,从提案提交到方案完善、落地实施,全程邀请小先生参与监督。

    如今,无论是班级岗位设置评价,还是学生行为规范考核,又或是学校文化宣讲、礼仪导引、食堂评价等,都活跃着小先生的身影。在实践中,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学生,而是为学校班级发展出谋划策的“小主人”——他们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协作,在服务他人中懂得担当,成为有责任、有智慧的“小大人”。

    ■ 从传知到同行 小先生大先生共成长

    在我看来,“小先生制”不仅是让孩子当“知识传递者”,更要在与家庭、社区的互动中,完成从“传知”到“同行”,实现小先生成长、大先生精进的双向奔赴。

    因而,我们将“传知”的场景延伸到家校社协同的广阔舞台,联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家长带着小先生走进社区开展“健康科普”,学生制作宣传手册,主动解答居民疑惑;联合商铺开展“小小导购员”活动;开服装店的家长仅做基础指导,小先生们自主讨论服务流程,耐心化解“顾客纠结尺码”的难题;快递员家长带着小先生走访快递站点,记录工作日常,尝试分拣……

    家校社联动的公益实践,让“传知”升华为“共担”,“同进”也有了更深的内涵。“环保宣传周”里,小先生们自主设计海报、编写口诀,与家长和志愿者在小区讲解;社区志愿者被孩子的热情感染,主动补充环保案例,家长也在协助中,和孩子一起践行“低碳生活”,形成“孩子带动家长、家长陪伴孩子”的成长闭环。

    看,这就是教育最温暖的模样——家校社双向“同进”,小先生与大先生彼此成就。小先生在“传递”中学会感恩、提升能力,大先生则在“陪伴”中更新理念、收获智慧,家校社共育的合力,让这场“从传知到同进”的成长过程精彩不断。

    回首再看,“行知小先生”育人模式每一步实施都诠释着教育的本质,是用信任、理解、尊重催发孩子自主担当的成长大树,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就是“小先生制”所绽放的教育之美,也是学校面向未来、坚守初心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