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28日 星期日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让知识从符号变为故事

中学生奥赛场上玩转化学

    长江日报讯(记者向洁 通讯员王雯婷 宋迪)9月22日,2025年第39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湖北赛区成绩揭晓,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朱泽熹、李柏乐、杜清一3名学生以优异表现斩获省级一等奖。

    “化学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生命的故事。”学生李柏乐的获奖感言道出了3名学子的共同特质。他们认为,对物质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度探索远胜于奖牌本身。

    杜清一构建了“原理溯源—知识网络—反思总结”的三维学习法,他认为“只有理解规律背后的逻辑,才能让知识真正活起来”。

    “我从不死记硬背,而是痴迷于追问‘为什么’。”李柏乐说,看到一个奇妙的反应,他会追溯其机理,像侦探剖析线索,让知识从冰冷的符号变为有生命的故事。同时,他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将无机、有机、分析等模块串联,让零散的知识点找到彼此的位置,形成稳固而清晰的地图。

    朱泽熹则将化学学习比作“触摸永恒真理的微光”。他认为学好化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浮于表面,元素知识不是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而是找到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似化学性质,有机化学知识不是所谓的原子拼接,因为其中蕴含着电子流动的海洋。从表面看到核心,才是学好化学的关键所在。

    获奖成绩的背后,是十一中历时多年构建的校本课程体系。该校将化学竞赛培养纳入特色课程模块,由丁邯、刘帆等资深教练组建教学团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计分层内容。

    “高中课堂不应是知识的‘终点站’,而应是思维起飞的‘跑道’。”在刘帆教练看来,竞赛学习是高中教学与大学教育的理想衔接,而这个衔接绝非仅是知识量的提前堆砌,其核心在于思维范式的初步建构。大学期望看到的,不是熟记公式定理的“移动硬盘”,而是具备质疑精神、关联能力的“思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