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让普通人成为“新智人”

    《人工智能+企业转型:策略、路径与典型案例》

    段积超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的发布,意味着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迈入新阶段:从单纯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转变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推动其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意见》给出未来10年发展目标,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而产业发展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当前的企业来说,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落地,企业智能化能力已从“技术牌”升级为“生死牌”——这不再是技术选择题,而是企业生存能力基线。《人工智能+企业转型:策略、路径与典型案例》针对大型央国企、大型民企、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分别给出了“人工智能+”落地路径,并分享了作者在企业实践基础上得到的多套实用模型。书中按照“战略、组织、商业模式、运营”这套四维转型框架组织内容,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从顶层设计到落地执行的全周期解决方案,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跑赢AI时代。

    ■ 一个公式让普通人成为新智人

    在智能时代,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技能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员工的角色和定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新智人”应运而生,他们将成为这个新时代的主力军。

    什么是新智人呢?新智人指的是那些娴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具备较高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综合素养并能坚守伦理道德的新一代人类。他们不仅能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复杂问题,还具备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如果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新智人=普通人+人工智能。

    这个公式虽然非常简单,但它具有石破天惊的划时代作用。为什么我把善于应用人工智能的人称为“新智人”呢?原因在于这种进化代表了人类利用工具对自身能力的巨大扩展。

    新智人包括技术型与应用型两大类。

    第一类,技术型新智人。对于这类新智人,主要考量他们的技术能力。当然,对他们的要求远不止于掌握基础的编程技能和算法知识。他们需要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种技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包括但不限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对这些技术的掌握不仅需要理论学习,更需要通过大量的项目经验进行不断深化和完善。

    第二类,应用型新智人。对于应用型新智人,主要考量他们对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的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据《都市快报》报道:一位陈姓年轻人,不懂编程,但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仅花1小时就制作了一款名为“小猫补光灯”的App,该应用在苹果商店上架后迅速获得了大量下载,成为热门应用。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用户运营,成为年入百万的年轻人。他就是应用型新人的楷模。

    从人工智能的凶猛发展来看,应用型新智人将会在几年内迅猛增长。他们善于使用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平台,就像今天的蓝领工人使用生产工具、白领或金领使用Excel或者PPT一样。

    ■ 新智人的数量与质量影响企业发展

    新智人的核心特征在于他们具有人工智能素养。如何衡量新智人的人工智能素养呢?用AIQ来表示最合适不过。

    人工智能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AIQ)是指个人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的独特能力。它不同于智商(IQ)或情商(EQ),是一种全新的表征人类智能的维度。AIQ高的人更擅长识别自身与人工智能的互补性,优化任务分配整合人工智能的输出,并提升与人工智能的协作效率。

    AIQ对当下智能时代的个人、组织和社会至关重要,它回应了对新质生产力的关切。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企业对具备高AIQ的新智人的需求日益增长。

    如何提升AIQ呢?可以通过如下3种方式实现。第一,学习: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培训,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第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人工智能工具和系统,积累与人工智能协作的经验。第三,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个人与人工智能协作,尤其是在跨领域知识整合方面,其实是与人工智能共同进化。

    AIQ包括跨学科知识储备、创新思维、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伦理责任意识4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智人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拥有的新智人的数量与质量会形成企业新的竞争力。从数量上来说,3年内,实现全员新智人的企业将会超过50%。从质量上看,企业新智人AIQ的加权平均数将构成企业组织的AIQ,成为企业组织竞争力新的重要评价指标。

    (长江日报记者马梦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