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刘晨玮)“游客都说这是来武汉旅游收获的最特别的纪念品。”10月7日是“95后”朱钟宗在汉口平和坊市集出摊的最后一天。国庆中秋假期,他带着一系列大漆作品来到市集,每天销售额四五千元,让很多外地游客颇感兴趣。
在朱钟宗的摊位上,首饰类价格大多在150元左右,受到女游客欢迎;大漆葫芦或漆画价格则定位于三四千元。这个假期,来自河北、河南的游客分别买下两幅漆画。
今年28岁的朱钟宗于2013年接触大漆工艺。学习4年后,他开始独立创作并对外销售。“我通常只做大漆古器,制作的都是花瓶等传统器物。”
2023年,朱钟宗应邀加入江岸区青春市集后感受到游客对大漆工艺的喜爱,便开发出餐具、笔筒、首饰等日常生活用品。他在创作过程中保留了大漆层层髹涂、反复打磨的传统工序,漆盘上绘制的纹样图案可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调整。
“通过参加市集,更多游客了解到大漆,被深深吸引。”朱钟宗感慨地说,“中式美学才是顶流。”
湖畔陶野马口窑工作室主理人刘双的摊位上,一只绘有黄鹤楼图案的茶壶吸引了不少游客。
刘双介绍,马口窑制品为湖北民间陶器。2011年,马口陶器烧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双从事这一行业已有17年。“我在创作中不断创新。”他介绍,他搜集了10万个有湖北民间特色的传统纹样素材。过去,马口窑陶器绘制纹样主要是民间故事、自然景观,产品主要用于储存粮食、腌制酱菜。他在纹样设计上考虑了更具现代感的审美偏好。在保留湖北特色纹样和传统釉色“鳝鱼黄”后,他融入了楚文化元素、景德镇工艺,开发出更多器具。
长江日报记者观察发现,这个假期,武汉的非遗主题市集人气高涨,为外地游客提供了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要做有情绪价值的市集。”江岸区青春市集负责人陈佺介绍,这个假期,咸安坊、平和坊共有上百名摊主轮流出摊,两个市集日均客流量超过12万人次。“每个摊位日均销售额超过2000元,单日最高销售额达到七八千元。”
陈佺说,在咸安坊、平和坊定期开展非遗主题的“主理人市集”活动取得良好效果,逾八成主理人是青年创业者,市集成了年轻人接触传统文化的体验平台和社交空间。他们还把非遗作品集中于江汉区中瑛街吾造物集商店,不仅可售卖,还将邀请专业人士开设陶艺、大漆、编织等创意课程,希望通过提供亲身体验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