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09日 星期四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文明的火种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将迎来百年华诞。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不仅珍藏着百万件国之瑰宝,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记忆。值此特殊时刻,回望抗战时期那场惊心动魄的文物南迁,我们愈发理解:故宫守护的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文明的火种。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万九千余箱故宫文物为避战火,开启了长达十余年、跨越两万里的漫漫征程。这不仅是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行程最长的文物迁徙,更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明保卫战。正如作家祝勇在新著《国宝》中那段经典对话:当将领质问“国要是没了,宝放哪儿去”时,故宫人毅然回答:“宝要是没了,这国,还是中国吗?”

    为了这场迁徙,故宫人耗时半年精心打包,每件文物至少四层防护:纸、棉花、稻草、木箱,确保即使翻车、进水也能安然无恙。更有甚者,为文物南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为他们的努力,创造了战争环境下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更令人动容的是全民护宝的壮举。乐山百姓腾出“一寺六祠”存放文物,自发组织巡逻队日夜守护;峨眉百姓在1943年火灾时,不惜拆除自家房屋形成隔离带。这种对文化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八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欣赏这些历经劫波的国宝时,不应忘记它们曾经的风雨旅程,更不应忘记那些为文明续命的人们。在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之际,让我们致敬所有守护者——他们用生命书写的,正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国宝”:那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与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