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名片:谢志刚,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武汉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湖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专家。
————————
每当我漫步于校园,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与运动场上的阵阵欢笑声交织回响,总会让我的内心涌起阵阵暖流。我常常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应该呈现怎样的图景?
在我心中,理想的学校不应只是通往高分的“赛道”,而应是一个让书声、歌声、掌声、笑声共鸣的生命场域。在这里,严谨治学与个性绽放相得益彰,教育家精神体现在每位教师日常言行的生动实践中。
□ 武汉市第三寄宿中学校长 谢志刚
■ 点亮一盏灯,照亮万里程
在三寄宿,有一种精神代代相传,那就是“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想办法”的拼搏劲头。我校有一位被学生们亲切唤作“袁老大”的数学老师袁俊峰。二十八载春秋,他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变成了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叙事。“看看老师的鼻子、眼睛,左右是不是一样?这就是最鲜活的轴对称图形!”一堂数学课在同学们的笑声里开场。曾经惧怕数学的孩子,在袁老师的课堂上,眼里重新有了光。这束光,就是教育的初心。
我们坚信,教育的品质,首先源于教师的品质。什么是“品质”?高能英老师的答案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坚守,是“你心里有他,他心里有你”的双向奔赴。“愿你付出甘之如饴,所得归于欢喜。”这是高老师从浙江大学给孩子们寄来的明信片,这些穿越山河的纸片成为孩子们的“能量站”。张琦老师将三寄宿的仁爱之心带到了新疆,让知识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学校努力为每一位老师搭建舞台,用《品质方圆》制度护航,用“班主任漫谈”“悦读同行”论坛等汇聚智慧。因为我们深知,唯有锻造一支有情怀、有信仰的“点灯人”队伍,才能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 解锁成长的无限可能
什么样的课程才能满足孩子们多元的成长需求?我们的答案是:“三高五化”的课程体系,高品位,让课程成为涵养品格的载体;高质量,让每个教学环节都经得起推敲;高效率,让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发生。
国家课程校本化让知识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语文组的老师们倾注心血,打造了《海量阅读》课程,孩子们身着汉服在古琴的伴奏中吟唱《诗经》,千年前的文字仿佛“活”了起来。学科课程生本化让科技为教育赋能,AI学习终端实时记录,学习数据汇聚、分析生成“学情画像”,实现“精准滴灌”。实践课程活动化让教育突破教室的围墙:在劳动基地,孩子们拿起锄头,参加“农田学耕”;在长江边,开展水质监测,为保护母亲河贡献力量。
校本课程多样化为每个孩子打开一扇窗。《青春与“法”同行》等课程,让法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物理学史》《跟着博物馆去旅行》,带领学生发现学科背后的文化底蕴。《数学建模》《无线电制作》等社团,让每个孩子的兴趣都有绽放的舞台。依托区级科技创新教育基地,我们开设“科学创新探究”必修课,这门融合多学科的课程,正悄然培养着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
■ 在融创中育见未来
我们始终相信:教育的真谛在于打破边界,让五育融合,照亮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运动会年年举办,年年有新意。我们尝试将国家文化探究、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奥运精神等主题融入其中。2025年秋季运动会,我们以“抗战精神铸魂 体育赛场逐梦”为主题,将体育场变成了行走的思政课堂。当白衣少年手捧和平鸽庄严入场,当“中国”二字在绿茵场上庄严呈现,当家国情怀在彩扇翻飞间流淌,这一刻,历史与现实深情相拥。
劳动教育绝不流于形式。通过扎染、剪纸、篆刻等主题活动,孩子们不仅学习了非遗技艺,寻找着身边的“校园手艺人”,更在指尖的流转间,弘扬着中华传统手工艺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读书节打通阅读、劳动与创造的界限,实现育人效应的“一键三连”。引导学生在“读万卷书”汲取智慧后,走向“行万里路”的实践,最终激发“创万般可能”的勇气。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种五育融合的育人环境中,一批“非典型学霸”脱颖而出。他们的故事,正是我们推行“五育融合”的最好证明。有的孩子,是校园文创的设计师,作品被大家争相收藏;有的在主题班会上,自信地解读“黑悟空”文化现象;还有的用摄影、诗歌作为情感表达的方式。我们想要建立的是一个让体魄、审美、情感、创造力与知识协同发展的新生态。
■ 始于校园,却远不止于校园
这些天,一封毕业生的来信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高中时,您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如今,他在大学实验室里执着探索,在国家级科研项目中创新突破。他说:“我太清楚这些成绩源自您早年在我心中播下那颗追求美、探索未知的种子。我无比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向您汇报更多好消息。”这些话语,正是对三寄宿“品质教育”最好的诠释。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会随着毕业而终结。我们要赋予每个孩子的,是一生受用的成长底气。这份底气,源于课程建构中培养的跨界思维,源于五育融合中塑造的健全人格,源于师生互动中获得的温暖力量,源于实践创新中练就的应变智慧。当学生能够在人生的每个重要关口,都带着从这里汲取的养分从容前行;当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运用在这里培养的品格坚韧以对;当他们在收获成功时,依然保持着在这里养成的谦逊感恩。这时,我们才能真正自豪地说,我们兑现了“为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品质人生奠基”的庄严承诺。
教育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温暖陪伴。今天我们在校园里播下的每一颗种子,都是在为孩子们的明天积蓄力量。让我们继续以智慧引路,用爱心相伴,让品质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个孩子前行的道路。因为在每个三寄宿人的心中,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都是我们永远的牵挂,都是教育理想最生动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