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实践推进

    □ 陈光洁 周绍东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奋进新征程要充分发挥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价值,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大别山地区人民坚持“28年红旗不倒”,在于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的坚定信念。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学,融会贯通学,结合实践学。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学习要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抓学习要与抓落实统一起来,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实践推进中弘扬精神力量。

    “大别山精神”诞生于三省交界的鄂豫皖根据地,其重要现实启示就在于区域发展要胸怀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湖北作为中部大省,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其发展不可能与其他省份、其他城市隔离开来。中部崛起是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发扬大别山精神,要胸怀全局,系统推进。譬如,武汉都市圈要与合肥都市圈、郑州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等中部其他省份的都市圈加强联系,在科技、人才、产业、旅游等领域互通有无,联动发展。例如,立足整体性视野打造鄂豫皖红色旅游线路。通过分析各个地区红色资源的特点、区位、类型以及价值等,将其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多个精品旅游线路,可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将其打造成全国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从而助力红色资源“活”起来。

    重视从农村出发开展革命斗争,是“大别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一是要推动城乡产业融合,抓住湖北农村发展的基本特征,结合农村产业基础,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水产品、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等湖北本地优势农业产业。二是要推动城乡生态融合,以“长江大保护”作为抓手,将城乡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体化顶层设计,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形成与生态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禀赋相匹配的城乡生产力空间布局。三是要推动城乡文化融合,传承发扬荆楚文化,就是要把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紧密结合,通过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康养休闲等多样化方式,在城乡交流互动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滁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