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日报记者张晟 汪丽婷 向倾 通讯员张磊 黄玉
从见证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到聚焦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位于岳飞街3号的长江金岸智慧航运产业创新中心,有望成为未来武汉智慧航运产业的新引擎。
16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江岸区经科局获悉,该区打造的首个零成本创业空间标杆项目,通过与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目前已有5家智慧航运领域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企业(团队)项目率先入驻,智慧航运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目前,包含长江金岸智慧航运产业创新中心和湖北省石墨烯技术创新中心在内,江岸区首批1万平方米零成本创业空间已全部完成项目入驻。
■ 5家企业涵盖智慧航运产业链核心环节
航运业正迎来划时代的变革契机。以人工智能算法、海量数据挖掘、云端协同计算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集群,深度重构现代航运业的形态。
作为首批入驻中心的企业,武创天恒智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在总经理张一鸣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迭代内河船舶“航行脑”系统。
张一鸣说,通过此项智能航行系统,可减少50%船上人员配置,单船装载能力提升20%,实现运输效率、服务质量双提升,构建覆盖智能装备、数字航道、绿色能源的标准体系。
江岸区经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首批入驻的5家企业(团队)全部是智慧航运领域的科技项目,涵盖了从航运智能驾驶、港口自动化装备、岸基通信设施、运载工具到电子航道图的智慧航运产业链核心环节。
■ 5年节省租金数百万元
今年8月4日,江岸区印发《推进零成本创业特区建设服务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工作方案》,面向全区公开遴选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和平台,给予零成本办公研发空间支持。
当月15日,江岸区经科局仅耗时11天,便完成了审核评估,并对入选项目进行了公示,武创院新一代港航技术与装备项目入选。25日,江岸区经科局、江岸区属国有平台公司与该项目签订三方协议,相关企业(团队)项目随之入驻。
“政府效率之高,大大超出预期。我们能感受到对方满满的诚意和对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急迫。”张一鸣说,将充分发挥好武创院的优势,用好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严新平团队研发成果,尽早形成产业成果。
张一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协议约定,公司迁入岳飞街3号的这处场地,能享受到两年免租、三年减半的租金优惠,5年预计节省数百万元。同时,办公场地已提前完成了改造和装修,又为企业省下一笔钱。“公司还在起步期,省下的这些钱都会投入研发。”张一鸣说。
■ 独特涉江资源集聚智慧航运产业
比起省下的租金,这些智慧航运企业更看重的是江岸区独特的涉江资源优势: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江岸则地处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核心区域,辖区内不仅集聚了三峡集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等80余家重点机构、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还拥有丰富的绿色智慧航运应用场景。
张一鸣说,从岳飞街3号出发,骑车10分钟就能去对接业务。他提到,目前江岸区相关部门还在积极协调,帮助他们开辟测试绿色通道,让公司智能航运技术快速在真实场景中验证迭代。
为导入域外丰富的高校院所科创资源,江岸区于2024年发布“彼岸计划”,出台科技创新“岸九条”,重点支持涉江治水、绿色环保、人工智能、新材料、医工交叉等重点产业赛道。
江岸区有关负责人说,岳飞街3号是江岸区探索“科创+老房子”模式、推动科创回归都市的典型案例,也是江岸区探索“政府+研究院+高校+企业”的多方协同、推动科创赋能产业发展的示范点位。通过零成本创业空间的推出,依托武创院的核心技术优势,结合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江岸区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