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往期回顾
返回目录

勇立潮头敢为先

武汉百强企业“升维”竞争锻造新质生产力

    铁四院勘察设计的西非首条电气化轻轨——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蓝线一期工程竣工。

    九州通智能物流中心穿梭车库。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空调外机装配线。

    市城投集团低空经济示范项目。

    武汉投控集团举办“科创嘉年华”,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卓尔智联旗下中农网缫丝云工厂。

    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

    2024年末,武汉市市场主体数量达到236.25万户,比上年增长14.7%,其中,企业数量突破百万达到105.48万户,增长18.0%,支撑经济在持续承压中稳健前行。

    过去一年,武汉企业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克服多重困难,付出艰辛努力,“三个优势转化”成势见效,经济运行彰显强劲韧性,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迈出坚实步伐。

    10月17日,武汉企业联合会、武汉企业家协会、武汉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2025武汉企业100强、制造业企业100强、服务业企业100强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综合百强整体运行保持稳健,头部企业仍是中流砥柱,国有企业展现实力韧性,民营企业凸显进取之势。综合百强中,民企数量首次超过国企数量,民企营收、利润、纳税占比明显提升,民企研发投入增加54%;制造业百强的门槛及中位数营收均有提升,国有制造业企业利润总额大涨近1.5倍,民营制造企业营收及资产规模分别实现了增速为18.01%、29.32%的超高速扩张;服务业百强总营收正增长表现突出,入围门槛提升24.13%,民营服务企业扭转盈利颓势。

    总体来看,武汉百强企业顶住有效需求不足等压力,勇毅坚韧、踏浪前行,企业信心明显提振,企业经营趋势向好。

    ■ 百亿级企业新增3家

    六成企业实现营收增长

    《报告》显示,本届百强入围门槛微升至47.38亿元,资产总额突破6.39万亿元,同比增长超一成。值得关注的是,百亿级企业数量增至56家,较上届新增3家。这些百亿级企业与8家千亿级企业共同贡献了综合百强总营收的九成以上,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压舱石”。

    《报告》指出,综合百强中有60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15家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超过20%。“光芯屏端网”、商贸物流及大型国有企业增速显著,展现出强劲发展动能。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企业效益同步提升:利润总额达699.57亿元,83家企业实现盈利,其中46家利润正增长,18家利润增幅超20%。

    9月30日,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武汉香炉山站鸣笛启程,标志着该站与中欧班列实现无缝对接。据湖北港口集团介绍,新线路使运输时间缩短约2天,综合成本降低15%。“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线路,让‘黄金水道’真正流金淌银。”这一增效举措助力该集团成功跻身“百亿俱乐部”。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欧班列(武汉)发运量同比增长17.24%,其中欧洲方向去程发运量增长63.06%,中亚地区去回程合计发运量增长200%,港口吞吐量实现逆势上扬。

    东湖高新区,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内,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显示面板正源源不断输往全球。

    在近期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小米17旗舰系列新品、小米S Pro Mini LED电视全系以及小米平板8的屏幕均由TCL华星供货。小米17 Pro和Pro Max的“妙享背屏”更由TCL华星独家供应。

    “手上沾水时,背屏会弹出免提接听按钮;健身时自动显示倒计时。”从网友测评中可以看出,这块“第二屏”已从功能补充升级为个性化交互核心,支持3D虚拟形象投影、后置主摄自拍预览等多重功能。

    正是对技术的持续追求,推动武汉华星光电迈入百亿级行列,展现出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的蓬勃活力。

    本届百强企业中,8家入围“2025中国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995.47亿元,其中纳税超百亿元企业1家,超十亿元企业18家,前十名企业纳税额占比超六成。

    “数据显示,武汉民营企业产业结构正在优化,动能加速转换。”一位区域经济学者分析指出,“新增百亿级企业来自港口物流、现代建筑、高端显示等多元领域,表明民营经济生态更趋健康。超过七成企业仍在扩张资本,反映出企业家对武汉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

    ■ 民营企业入围数量

    首次超过国企

    《报告》中,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民营企业入围数量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达到50家,国有企业为48家,其他类型企业2家。这一变化反映出民营经济的蓬勃活力。

    不过,尽管国有企业在数量上首次被超越,但在榜单前20名中仍占据70%的席位,继续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有优势、相互促进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在汉口北国际贸易城,来自云南的鲜花通过高效的“鲜花链”每天直达武汉。“过去需要辗转多个批发市场,现在通过供应链直采,成本降低了30%,鲜花的新鲜度也更高。”商户王老板正在清点刚从冷藏车卸下的厄瓜多尔玫瑰,笑着说。

    这一场景正是卓尔智联集团有限公司构建的现代化供应链体系的缩影。作为新晋百强企业,卓尔智联2024年营业收入达1623.59亿元,同比增长29.71%,并连续4年营收突破千亿元。

    “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数字技术重构贸易生态。”卓尔智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农网的数字化甘蔗种植管理平台利用AI技术实时监控甘蔗长势;化塑汇则通过前置仓优化物流效率,将再生塑料云工厂部分区域的交货周期缩短至24小时以内。

    本届百强企业中,新入围企业共15家,其中民营企业占13席。在企业总资产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仍实现了总营收和总利润的增长,营收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纳税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利润占比提升5.6个百分点,显示出民企在百强中的分量显著提升。

    九州通医药集团作为民营企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持续加大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与应用,推动公司数字化及智能化转型,已形成一套全面覆盖物流中心作业全流程的机器人产品矩阵,为构建全场景高效物流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数字化转型大幅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九州通董事长刘长云在近期的一场行业论坛上介绍。

    今年上半年,九州通持续推进“三新两化”战略转型,投入1.46亿元推进人工智能应用,并计划全年落地45个数字化项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1.06亿元,同比增长5.1%,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53位,创下近五年最高排名。

    从产业结构来看,本届百强榜单中制造业企业增至33家,服务业保持49家的稳定规模,建筑业缩减至18家,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一致。

    “虽然建筑业企业数量减少,但龙头企业实力更强了。”《报告》分析,“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再次位列百强榜首,说明在行业调整期,优质企业反而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

    在制造业领域,小鹏智能制造、亿咖通等新面孔的出现,标志着武汉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突破。“这些企业的崛起,说明武汉的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一位行业观察员说。

    ■ 民企研发投入增五成

    整体发明专利数量攀新高

    在综合百强企业中,有研发投入的企业达74家,其中47家进一步增加了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总额为604.24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1.85%,其中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大幅增长54.26%,充分体现出企业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

    《报告》显示,在本届综合百强中,制造业企业研发意愿普遍较强。入围的33家制造业企业中,超过九成有研发投入,其中20家进一步扩大了投入规模。近年来,我市制造业的“新”含量、“绿”含量与“数”含量不断提升,百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持续上升,反映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日益增强。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同样繁忙。据了解,武汉美的工厂2024年生产空调超千万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产值同比增长11.6%,有效辐射整个华中区域。

    “2024年,公司投入1.9亿元,购置820余台智能制造设备,对关键生产环节进行了扩能提效与全面升级。”美的武汉工厂相关负责人陈邹介绍,通过改造,工厂自动化生产达成率突破50%,实现每8秒下线一台空调的高效产能。

    从专利情况看,本届综合百强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企业共70家,较上届增加2家。专利授权总量达125994件,其中发明专利为74804件,数量再创新高,发明专利占比提升8.45个百分点。

    踏入武汉城投城运集团监控指挥大厅,巨大电子屏幕上实时展现着源自各类物联设备、巡检系统及市民热线的动态数据。其中,一架架无人机依预设航线,对跨江桥梁、泵站、综合管廊等重点设施展开日常巡查。凭借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传感设备,它们能精准识别螺栓松动、路面坑槽、路面抛洒等“城市病害”,甚至实时捕捉突发天气致道路积水等险情。

    “不久前无人机发现跨江桥梁伸缩缝异常,系统自动预警派单,全程不到四小时完成处置。” 武汉城投城运集团监控指挥中心值班组长介绍,这得益于中心打造的“智能感知即时监测—联合研判—分级预警—快速处置—效果评估” 闭环机制。

    目前,武汉城投城运集团正构建 “可感、可视、可控、可治” 的智慧城运体系,而智慧城运实践的背后,离不开市城投集团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布局与持续投入。

    市城投集团近年来积极推动转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列为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2024年,市城投集团投入研发费用达到4.85亿元,并建立起研发投入刚性增长机制。“十四五”期间,集团开展重点研发项目超过400项,累计获得知识产权1700余项。目前,集团旗下已拥有29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及20家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

    在武汉投控集团,科技创新成果同样丰硕。据介绍,2024年,集团研发投入达 10.10亿元,同比增长21.85%。

    华工科技攻克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高端装备自主可控;国内首条GW级碱性电解槽全自动化产线在天合元氢扬州生产研发基地正式投产;800G线性硅光模块填补人工智能及数据中心光互联中线性硅光模块的空白;裕大华攻克技术难题,全新开发玄武岩阻燃箱包和消防阻燃面料;武锅阀门首次突破超超临界参数机组弹簧安全阀国产化;武汉数据集团数公基平台实现城市数字模型、“一标三实”和编码赋码三平台融合,完成城市级全域、全量数据的汇聚和实时共享。

    武汉投控集团累计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团体标准规范制修订184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44项、行业标准138项。

    ■ 出海企业持续增加

    从《报告》中看到,本届百强企业中,有海外收入的企业达40家,较上届增加7家;海外营收总额1892.24亿元,同比增长57.76%;另有12家企业扩大了海外资产布局。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武汉建筑工程、商贸物流、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的整体发力。

    当前,武汉正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不出海、就出局”已成为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共识。长飞光纤、人福医药、中建三局等一批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政府部门主动作为,通过“抱团出海”机制,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专业化服务,共同推动武汉企业“出海”提速。

    在非洲西海岸的尼日利亚拉各斯市,一列蓝色轻轨列车沿着海岸线行驶,成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标志。这条全长13公里的轻轨蓝线,由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历经14年坚守,成为中国企业在西非地区首条实现自主设计、建造、施工、运营全产业链的电气化城市轻轨。

    如今,这条轻轨票价全程仅需750奈拉(约合人民币3.5元),大多数当地百姓都支付得起。“因为车厢内有空调,轻轨乘坐舒适,许多市民的通勤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了半小时。”当地工程师玛维斯对这条轻轨赞不绝口。

    作为中国高铁标准的主要制定单位,铁四院联合主编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推动中国高铁标准走向世界。目前,该院编制的国际标准已在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多个中国海外铁路项目中应用,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为全球铁路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

    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各展所长,不仅实现经济效益,更提升了武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非洲本地制药能力薄弱、药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人福医药集团股份公司先后在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了现代化药厂,与当地职业学院共建实习基地。通过本地化生产,当地部分药品价格下降超过30%,让更多民众用上了平价好药。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则凭借科技实力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今年9月,该公司成功铺设全球首条7芯光纤海底试验光缆,构建起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海底光网络,标志着我国在海底空分复用通信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推动高端光通信技术走向世界。

    随着越来越多武汉企业勇敢迈向世界,他们带去的不仅是产品与服务,更是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武汉企业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内陆城市深化对外开放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路径。